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記者 湯立毅 見習記者 董晨旭 通訊員 周櫟、鄧曼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地理位置重要、歷史文化深厚,尤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以驚彩絕艷而著名于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得益于優良的埋藏環境,荊州考古發現楚文物保存好、種類多、價值高,其中以竹簡最為珍貴。”10月14日,“荊州區域新發現戰國秦漢簡牘與中華歷史文明”學術會議在古城荊州召開。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重磅發布《荊州簡:戰國秦漢百科全書》,介紹荊州區域新發現戰國秦漢簡牘(“荊州簡”)的修復成果與研究進展。
簡牘是春秋戰國至三國兩晉時期主要的書寫工具,是記載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據楊開勇介紹,荊州已出土楚簡16批、4100余枚,數量約占全國32%、湖北64%;秦簡1200余枚,約占全國4%、湖北51%;西漢飽水簡牘11400余枚,占全國14%、湖北82%。
“荊州簡”,數量大、內容豐、價值高,為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義。
最全版本的楚簡《詩經》、最早的楚簡“樂”、最早的楚簡“藥方”和“字謎”、最早的乘法口訣楚簡“九九術”……都在“荊州簡”里面一一被發現。
自1965年江陵望山楚簡的出土,荊州考古發掘出土了多批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戰國及漢代簡牘,為研究先秦及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等領域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
2018年在郢城遺址東約1公里的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了4642枚西漢簡牘,內容涵蓋了歲紀、歷法、法律文獻、醫方及雜方、日書、簿籍、遣策等,為研究秦漢時期的歷史、政治、法律、民族、禮制、歷法、醫藥、數術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系統的新資料。
2019年在楚故都紀南城遺址東約0.6公里的龍會河墓地M324出土了324枚戰國楚簡(綴合整簡280支),內容包括楚國軍事禮儀、祭祀禮儀以及屬于《尚書》《逸周書》等的“書”類文獻。
2020年在楚故都紀南城遺址北約0.5~1.5公里的棗林鋪墓地造紙廠M46出土了704枚戰國楚簡(綴合整簡535支),內容包括《齊桓公自莒返于齊》《吳王夫差起師伐越》《上賢》《詩書之言》《相馬》等5種9篇文獻。
2021年在楚故都紀南城遺址東約3公里的王家嘴墓地M798出土了3200枚戰國楚簡(綴合整簡約800支),內容包括《孔子曰》《詩經》以及“樂”類文獻。
2023年在楚故都紀南城遺址東約1公里的秦家嘴墓地出土了大量竹簡,成為目前出土戰國楚簡數量最多、文字最豐富的墓葬。M1093、M1786出土了編號6157枚戰國楚簡,內容包括先秦“書”類、“語”類、諸子、數學、醫藥、畜牧、文學、日書、歷法、祭禱等。
其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九九術》,即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證明了荊楚大地上的中華先祖早在至少2300多年前,就已經精通乘法口訣,展現出卓越的“數學頭腦”,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在數學領域的輝煌成就。
古云夢澤,歷史悠悠。荊楚文化,源遠流長。一片片簡牘,如同歷史的燈塔,照亮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滋潤著中華民族的千年文脈。
不論是云夢睡虎地,還是楚紀南城,簡牘的“問世”地址為何在云夢古澤四周相對較多?
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表示,是因為自古荊楚大地的水域面積較大,地上地下的水資源極其豐富,飽水竹木簡牘類文物才得以保存較為完整。經多年技術研發攻關,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解決了中國出土飽水竹木簡牘類文物存在的飽水、變色、糟朽、干縮變形等共性關鍵問題,形成了從考古發掘整理、實驗室保護、文字信息提取、展覽收藏全過程的系統保護技術。
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已完成十余萬枚簡牘的保護修復工作,占全國同期出土飽水簡牘總量的80%。方北松介紹,該中心積極參與了云夢睡虎地的文物修復工作,包括了對云夢睡虎地出土的2100多枚西漢簡牘和云夢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長文觚”的修復和保護。
方北松說,修復、復制簡牘,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來,走進當下,對傳承中華文化意義重大。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08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文物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荊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道培說,荊州是“楚國古都、三國名城”,荊州將以建設荊楚文化保護傳承核心區為抓手,大力推進“荊州簡”的保護利用、研究闡釋和對外交流等工作,讓世界看見楚文化,進一步推動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荊州簡”,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