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省道如一條流光溢彩的絲帶,將襄陽市區與南漳縣城緊密相連。沿線道路整潔,驛站便利,是“南漳東大門”的亮麗名片。
9月23日,南漳縣九集鎮丁蘭社區居民胡東升站在家門口自豪地說:“路寬了,環境好了,住得特別有面子!”他身后的村莊,寬闊的水泥路蜿蜒入村,民居錯落有致,自來水與污水處理系統全覆蓋。
近年來,南漳縣探索以“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三美”鄉村建設為路徑,扎實推進“功能鎮區、和美鄉村、實力產業、美麗路網”四項行動,集中力量打造305省道精品線路,同步開展李廟鎮閆胡線路域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帶動各個鎮、村全域提升,全面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如今的南漳鄉村,“硬件”“軟件”同步升級,農村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環境美——攜手共筑美好家園

(九集鎮彭家營村航拍 劉江 攝)
清晨,薄霧未散,南漳縣九集鎮彭家營村的文化廣場已響起動感的音樂。村民們聚在一起跳健身操、打太極,甚至還有幾位老人正揮鞭打著陀螺,笑聲不斷。
“現在村里真是大變樣!”村民習義全笑著說,“路刷黑了,路燈亮了,廣場建起來了,停車場還裝了充電樁,一點兒不比城里差!”
近年來,該村整合資金1100萬元,系統推進道路黑化、路燈安裝、旱廁改造,更難得的是,村民自發捐地投勞,共同打造出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綠地。
改變的,不止彭家營。李廟鎮憑借天池山、古山寨等優質資源,大力發展“茶旅融合”,沿275省道布局藥材種植、葡萄采摘,培育農家樂50多家。周末來自周邊地區的游客絡繹不絕,露營、采摘、登山,熱鬧非凡。
“以前想發展,心里沒底。”劉坪村黨支部副書記鐘少坦言,通過整合資金、發動群眾投工投勞,該村新建休息驛站2處、文化廣場3個,拓寬道路10公里,安裝路燈50盞,“咱們村,也要當‘網紅’!”
經過綜合整治,村莊的顏值美出了新高度,村民過上了“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如今走進劉坪村,村舍青瓦白墻錯落有致,紅花綠樹相映成趣。“住在這樣的‘漂亮村’里,真是越來越幸福了。”村民張老漢笑著說。
南漳縣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口,清臟、治亂、修路、植樹連片推進。截至目前,已改造農村戶廁966座,提檔公路7公里,治理污水村組15個,升級文化廣場5個,開展文化惠民與公益電影下鄉超1900場。鄉村,正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
生活美——鄉村勁吹善治新風
秋雨初歇,九集鎮九仙觀村村干部王芳和村民肖學章站在新修的小橋邊聊起了天。
“肖叔,這新橋您還滿意吧?”
“滿意!心里踏實多了!”肖學章笑著回答,“真要謝謝你們,還有村里的‘法治診所’!”
原來,此前因橋舊渠窄,曾發生過外村人騎車跌落受傷索賠的糾紛。如今,九集鎮建立“法治診所”,由村干部和律師定期“坐診”,提供咨詢、調解、普法服務,并爭取資金10萬余元修建新橋,徹底解決了出行和安全問題。

(九集鎮九仙觀村的“法律診所” 楊澳 攝)
像這樣的基層法治服務點,已經在南漳縣、鎮、村實現全覆蓋,326名專職調解員常年奔走一線,網格員、駐村律師、心理咨詢師也紛紛加入,織成了一張扎實的調解網絡。
在南漳,調解不只是干部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很多村組建起“老黨員調解隊”“熱心村民工作隊”,用鄉音鄉情化解鄰里矛盾。
薛坪鎮推行“一約四會”,將情、理、法融入調解全過程。曾家坪村一對兄弟因土地糾紛三年互不來往,調解專班通過“畫親情樹、講老故事”等方式,讓二人重溫舊情,最終握手言和。三年來,該鎮成功化解此類矛盾30余件。
清河管理區黃蓮樹社區通過“居民立約、四會議事、文明積分”等方式,激發群眾自我管理熱情。
長坪鎮長坪社區則整合多部門和社會組織力量,組建志愿服務隊,設立“愛心食堂”“童伴之家”,從“易遷安置點”蛻變為“幸福新社區”。
通過健全“網格員日常排查、村級每周研判、鎮級每月調度”工作機制,南漳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700余件,化解成功率96.6%。
產業美——發揮優勢壯大產業
村子美了,生活美了,產業也隨之壯大。
在巡檢鎮,4.3萬畝桑園成為9000多戶桑農的“綠色銀行”,“家家養蠶、戶戶種桑”的傳統正煥發新生機。

(金鑲坪村的標準化桑園 董曉旭 攝)
“今年養了5張蠶紙,蠶繭直接由東漳公司收購,銷路穩得很!明年打算再擴大些規模。”巡檢鎮金鑲坪村楊宗媛的臉上溢滿了笑容。

(湖北東漳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 陳陟陶 攝)
走進湖北東漳實業產業園,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選繭、繅絲、復搖,一絲不茍。“我們今年已收購了價值420萬元的蠶繭。”公司副總經理肖學文介紹,“不止做蠶絲被、絲巾等,我們還陸續開發出桑葉茶、桑果酒等一系列產品,并成功打造了楚桑絲博園景區,年接待游客超過15萬人次。”一粒繭,一根絲,串起了一條完整的富民產業鏈。
產業,是鄉村振興最堅實的根基。南漳縣堅持因村施策,著力推動“鎮鎮有產業、村村能造血”,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活力迸發的發展新路。

(肖堰鎮觀音堂村的“紅心獼猴桃” 楊澳 攝)
肖堰鎮觀音堂村大打“紅心獼猴桃”特色牌。“年產量超15噸,銷售收入50多萬元,帶動20多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該村黨支部書記杜仁強說,村里還規模種植野菊花、金絲皇菊,配套建設加工中心,形成種、加、銷一體化鏈條。2024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5萬元。
在九集鎮彭家營村的尚軍家庭農場,前來采摘葡萄的游客絡繹不絕,“今年光葡萄就賣了120萬元!”負責人笑著說。彭家營村黨支部書記胡明喜介紹:“我們村大力發展生態種植、養殖和鄉村旅游,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破10萬元,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6萬元。”
東鞏鎮建立產業鏈黨委機制,用強鏈、延鏈的發展模式,將吊瓜種植產業打造成全鎮效益明顯、發展后勁充足的特色名片。
這些特色產業,正依托305省道、251省道等“美麗路網”走出南漳、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帶動沿線村民年人均增收超2萬元。據悉,南漳計劃用3至5年時間,全域打造“暢安舒美潔”的高品質路網,進一步為鄉村振興“舒筋活絡”。
千村千面,各美其美;一業帶動,百業興旺。南漳,正用扎實行動鋪就一條景美、人和、業興的和美鄉村之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