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鄭鑒峰 王晶)金秋十月,黃梅縣分路鎮鎮南村的蟹塘里一派繁忙:工人們劃著小船穿梭水面,拉起地籠,一只只青殼白肚的大閘蟹揮舞雙鉗,鮮活十足。

“國慶七天,每天零售收入就有3.6萬元,門檻都快被顧客踏破了!”看著滿塘豐收的景象,黃梅縣余鮮記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余昌明笑得合不攏嘴。今年,他的80畝蟹塘迎來首個豐收季,憑借“小規模、精飼養、高品質”的“小精高”模式,不僅打響了“余蟹記”品牌,更帶動了本地群眾就業增收。
余昌明是土生土長的分路人,過去當地沒有成規模的大閘蟹養殖,消費者想吃新鮮蟹只能從外地購買。“為啥不自己養?讓家鄉人也能吃上本地好蟹!”2023年,帶著這份想法,他投入160萬元,在鎮南村建起80畝大閘蟹精養塘,成為分路鎮首個規模化大閘蟹養殖基地。
“一開始沒經驗,光調研就跑了江蘇、安徽好幾個蟹鄉。”余昌明說,為了養好蟹,他放棄“大塘粗養”的傳統模式,選擇“小精高”路線——每個蟹塘面積控制在10-15畝,方便精細化管理;從蟹苗選育到日常投喂,都嚴格遵循科學標準,經過一年多的培育,今年國慶期間,首批大閘蟹正式上市,中小規格的母蟹因膏黃飽滿,一亮相就成了“香餑餑”。

“螃蟹好不好,全看飼養巧不巧。”余昌明指著塘邊的餌料池介紹,他的“秘訣”在于“精養”二字。
每天清晨,工人都會將玉米、豆粕、麥麩、黃豆粉按比例混合,經過24至48小時發酵后,再搭配冰鮮魚定點定量投喂,“發酵料螃蟹吃得更容易消化,還能減少水體污染;冰鮮魚則保證螃蟹的蛋白質攝入,這樣養出的蟹肉質更緊實。”除了自制餌料,余昌明還在塘里“種”生態——每年4月清明節前后和7、8月份,都會往每個蟹塘投入大量螺螄。
“螺螄既是螃蟹的天然餌料,還能凈化水質,讓水體保持生態平衡。”他笑著說,現在塘里的水清澈見底,螃蟹蛻殼順利,成活率比預期高了15%。如今,基地產出的大閘蟹個個青殼白底、膏滿黃多,這樣養出的蟹,公蟹最重能到八兩,母蟹可達五兩!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分路的螃蟹,今年,余昌明注冊了“余蟹記”品牌,從包裝到銷售全方位升級:線下優化禮盒包裝,對接縣城及周邊城市的商超、餐飲店,讓本地消費者隨時能買到新鮮螃蟹;線上則趕起“直播熱”,邀請抖音網紅到蟹塘現場直播捕蟹、蒸蟹,還開通線上渠道接受顧客下單。

“現在每天能賣300斤左右,11月大批量上市后,預計一天能出2000斤。”余昌明說,線上訂單已占總銷量的30%,“余蟹記”正通過云端走向全國。
蟹塘的豐收,也給附近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70歲的余序平是基地的工人,每天負責投喂、巡塘,“一個月能掙4000元,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補貼家用剛好!”目前,基地已經有5名村民穩定就業,在忙的時候還會臨時增加雇工,實現了基地盈利與村民致富的雙贏,
“未來計劃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還要教周邊村民養蟹,讓‘分路螃蟹’成為家鄉的特色名片!”站在蟹塘邊,余昌明的眼神里滿是期待。如今,分路鎮的蟹塘不僅產出了肥美的大閘蟹,更孕育著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