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交匯點, 武漢“鐵水公空”立體網絡的壯美之筆,正在九省通衢之地重繪經濟地理版圖。從客貨雙擎、海陸空齊發,再到“五型”樞紐鏈接全球,“加減乘除”之間,城市,正由單一的貨物中轉站蛻變為產業鏈的關鍵聯結點,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法羅群島的三文魚離開海水10個小時,就到了武漢人的餐桌。亞洲最大自動化物流樞紐,花湖國際機場是它待的最短一站,智慧升級帶來的光速轉運,讓它都沒時間與路過的北美車厘子、印度青蟹、潛江小龍蝦相視一笑。
在陽邏港,5G智能調度系統讓集裝箱鐵水聯運效率提升超20%;光谷城市貨站,把機場柜臺搬到企業門口,讓高科技產品在家門口值機安檢,聰明高效的貨物流轉降低物流成本達三成。在實體經濟承壓的當下,降低成本就是競爭力。
近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第一批18項典型經驗的通知,“武漢實施鐵水聯運港站封閉式一體化運作”案例位列其中。據測算,多式聯運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降低物流總費用約0.9個百分點,節約成本千億元。
鐵水公空軟硬聯通的骨架越筑越牢,樞紐的脈搏愈發強勁。隨著智慧物流從單點技術應用向系統生態重構演進,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加快照進現實。

10月15日,一列中歐班列(武漢)滿載著汽車零部件、玩具等貨物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鳴笛啟程,經阿拉山口出境抵達德國漢堡,轉運到瑞典、丹麥、挪威三國,完成中歐班列(武漢)北歐三國新線路的首發。此前的8月30日,武漢市與阿拉山口市已簽訂共同推進貿易便利化合作框架協議,這趟專列享受到高效通關便利,全程運輸時間縮短 1-2天。
2025年3月,武漢市明確“暢通開放大通道,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中歐班列華中區域集結中心,將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錨定重點產業與新興業態,多項政策精簡流程。跨境電商稅款擔保電子化全面推廣,探索中歐班列加保稅倉儲進口新模式,開通空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助力跨境電商、保稅加工等新業態蓬勃發展。2025年以來,武漢市口岸貨物周轉效率同比提升15%,為企業節約成本約超1億元,通關滿意度接近100%。
作為武漢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引擎,東湖高新區2024年貢獻了全市5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約50%的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和70%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與這個數據相匹配的,是全國首個網狀駁運型航空前置貨站,武漢光谷超級物流中心,將國際口岸服務從天河機場、花湖機場跑道前移到光谷產業腹地。
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加減法本質是辯證法,減去不合理的環節和冗余流程,增加的就是制度的競爭力與發展的可持續性。

五年織網,武漢先后獲批2020年港口型、2021年陸港型、2023年空港型、2024年商貿服務型、2025年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全國第二個集齊“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為支點建設、龍頭擔當貢獻硬核實力。港口、陸港、空港讓武漢從出??诘絻汝懷睾#俚娇罩凶呃?。商貿服務、生產服務,盤活生意,夯實制造業家底。 “五型”樞紐建設以來,武漢市物流業增加值由2020年的1410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933億元,增長37%,物流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2024年,當滿載阿根廷牛排的冷鏈車駛入陽邏港,標志著華中規模最大冷鏈物流樞紐——金控長貿國際冷鏈物流園正式投用,這正是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的重點項目。武漢是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試點城市,在2022年至2024年三年實施期內,實現了從通道建設到產業鏈嵌入的進階。實施期內重點項目帶動實現武漢市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超1700億元,物流業增加值從1617億元提升至1933億元。陽邏冷鏈物流產業園、漢歐國際物流園、天河機場B型保稅物流中心、東湖綜保區光谷城市貨站等一批樞紐場站相繼投運。
政策紅利與市場活力同頻,帶動社會資本主動加碼,相繼加大投資,推動國際物流、陸空聯運等領域展開市場化運作。

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節點,武漢率先打通省際協作通道,常態化運營的中三角省際集裝箱公共班輪,實現湖北、湖南、江西主要港口間集裝箱次日達,在此基礎上,鄂湘贛組合港通關新模式全面落地,“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改革真正實現一港通三省。武漢港與上海港共建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開辟聯盟航線,共享上海港全球航線資源,實現武漢至洋山港集裝箱48小時直達。
2023年8月,中三角物流進入數字融合時代,上線的湖北供應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整合鐵水公空倉郵六網數據,接入全省80%物流企業、90%港口碼頭,一屏統覽多式聯運信息。從組合港通關一體化到六網融合信息平臺,除壁壘、融要素的實踐,切實將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轉化為了服務各方的發展優勢,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
9月初,2025年第三批跨境電商產業對接啟動,激光機械、汽車配件、智能家居等重點產業帶企業再迎黃金出海機遇。各類資源要素整合,加快構建集產業孵化、供應鏈服務、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體的跨境電商生態圈。物流樞紐的筋骨更加強健,要素流動的血脈更加暢通。
望向“十五五”,建設中的雙柳長江大橋、滬渝高速武黃段改擴建、燕磯長江大橋等工程,讓武漢的開放通道越來越寬。更多空公、空鐵、鐵水聯運場景,更多前置貨站旱碼頭……讓我們看到,武漢,一個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關鍵棋子,一個鏈接全球資源、配置全球要素、服務全球市場的超級接口,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持續激活中國經濟循環的澎湃動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