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在宜都中光社區,一場慶祝388廠建廠60周年活動上演。數百名老職工從天南地北奔赴而來,重逢于曾經揮灑青春的熱土,既是為老廠慶祝“花甲”生日,也共同見證老廠區的涅槃“新生”。
388廠,原國營中南光學儀器廠,它曾肩負生產潛艇潛望鏡的使命,如今轉身為宜昌文旅新地標,今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帶來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

▲宜都某工業遺址。宜都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漫步其中,充滿年代感的廠房、職工宿舍,由澡堂、食堂改造而成的三線文化展覽館,都無聲講述著那段隱秘而偉大的歲月。
388廠的煥新之路,不是孤例,是遍布宜昌群山的眾多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在時代浪潮中“破繭成蝶”的生動縮影。
01
溯往:時代抉擇與宜昌使命
時光回溯至1964年。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黨中央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動,這就是“三線建設”。
宜昌,何以成為這一宏大敘事中的重要一環?
“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分界點,是進入西南大三線地區的戰略通道,”三峽大學三線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馮明分析,“更重要的是其多山地形,契合‘靠山、分散、隱蔽’的布點要求。”崇山峻嶺成為天然屏障,也為這座城市賦予了特殊的歷史使命。
隨著號角吹響,萬千建設者從五湖四海匯聚宜昌,深入遠安、宜都、夷陵等地的群山之中,在荒蕪之地扎下根基。轟鳴的機械聲打破了山谷的寂靜,一座座工廠、研究所、鐵路橋梁拔地而起,使宜昌成為我國長江中上游地區水電工程、船舶、兵器生產、航天、紡織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等。據統計,1965至1978年間,宜昌企業總數翻倍增長,工業產值更在1970年突破億元大關。
這段建設歷程,不僅重塑了宜昌的工業版圖,更留下了深刻的精神烙印。馮明表示:“三線建設者的到來,帶來了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至今仍在宜昌這座城市的血脈中流淌?!?/p>
02
煥新:多元探索與遺產的“新生”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新世紀,許多三線廠區完成了使命,逐漸沉寂。然而,這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建筑,并未退出歷史舞臺,反而在創新探索中開啟了多元的“第二生命”。
沿下牢溪曲折深入,原809廠已蛻變為“809微度假小鎮”,完成了從軍工基地到休閑目的地的華麗轉身。在這里,工業記憶與自然美學巧妙融合:老宿舍樓變身主題客房,食堂改為多功能廳,木材烘干房則成為承載記憶的展館……

▲809微度假小鎮。通訊員王藝供圖
“我們刻意保留了許多三線時期的‘老物件’,”駐店經理高焱華指著展館里陳列的防毒面具、搪瓷缸、機械設備說道,“它們不只是展品,更是情感的載體。我們希望每一位訪客,都能通過這些觸手可及的實物,建立起與那段歷史對話的紐帶。”這種對歷史肌理的尊重與創造性轉化,讓沉睡的工業遺址化身為可觸、可感、可沉浸的體驗空間。
與809小鎮相距不遠,“三峽白馬營藝術區”則選擇了一條更為先鋒的活化路徑。高大開闊的廠房,因其獨特的空間結構和歷史質感,“變身”藝術家們青睞的創作工作室;曾經的辦公樓被改造為特色酒店。往昔機器的轟鳴,已被藝術的靜謐與創作的激情所取代。
“這里的魅力在于將冷峻的工業風與靈秀的山水融合,”藝術區總經理闕宗彬闡釋道,“正是這種獨特的氣質,持續吸引著全國的藝術家和美術學子前來駐留、寫生與交流?!?/p>
放眼宜昌,迎來“新生”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遠不止于此。
在遠安,曾見證航天夢想的066基地舊址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名錄,“066基地歷史館”在此落成并開放。在西壩島上,宜昌船廠舊址也正翻開嶄新一頁,作為長江?西壩旅游島的首開項目,這片工業遺址將通過改造,深度融合本地文化,規劃建設九歌劇場、長江宿集等內容,計劃2027年5月試運營。
03
致遠:串珠成鏈的未來圖景
然而,讓遺產“活起來”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其持續“火起來”,成為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宜昌工業遺產活化已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但各項目‘各自為戰’,如同一盤散落的珍珠,難以形成合力?!遍L期關注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武漢大學景園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韓晗坦言。
他認為,宜昌要讓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火起來”,當務之急是加強頂層設計,通過統一規劃、串聯線路、深挖文化,構建一條“三線建設工業遺產旅游廊道”?!耙坏⑺鼈兇梢粭l精美的項鏈,其價值與魅力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韓晗建議,在打造廊道的同時要突出“龍頭”項目。葛洲壩就是“龍頭”,它既是三線建設的收官之作,也是改革開放的開篇之作,具有重要的文旅價值。“激活這個超級IP,將成為帶動整個廊道發展的強勁引擎?!?/p>
宏觀布局之外,微觀體驗的深化同樣關鍵。馮明建議開發更多參與式項目:“例如讓游客動手組裝三線時期產品模型,或復原當時來自工廠的特色菜肴,推出‘三線食堂’套餐等等?!?/p>
當保護與創新并重,宏觀與微觀協同,散落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便不再是孤立的景點,而是串珠成鏈,融合為一幅工業記憶與山水畫卷交織的圖景,也將為宜昌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新動能。
記者:朱顥瑩 楊一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