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畢軍 葉輝 通訊員 肖茗予)九曲回腸的荊江,正以 “魚翔淺底、鹿鳴呦呦、豚躍浪尖” 的生態畫卷,書寫長江大保護的荊州答卷。
10月15日,“和長江‘楚’個朋友”2025年湖北生態文化宣傳活動采風團走進荊州,踏訪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沙市洋碼頭文創園與白水灘濕地,在物種繁盛的濕地、蝶變新生的岸線間,感受這座城市守護長江生態的堅定初心與扎實成效。

“快看,那群麋鹿在濕地里散步呢!” 走進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采風團成員循著指引望去,廣袤濕地間,數十頭麋鹿或低頭啃食青草,或抬頭眺望江景,鹿角在陽光下泛著光澤。作為“中國麋鹿之鄉”,石首自1993年、1994年分兩批引入64頭麋鹿后,歷經三十余年保護,如今種群數量已達3800余頭,成為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種群。

“為給麋鹿創造更適宜的生存環境,我們不僅維護濕地生態,還創新推出江豚研學 + 麋鹿科普 + 濕地觀光旅游環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2024年保護區接待游客3萬人次,研學團隊占比超三成,既讓更多人了解麋鹿保護,也帶動周邊農家樂收入增長40%。采風團成員沿著隱蔽式觀鹿臺漫步,聽著麋鹿蹄聲踏過濕地的輕響,真切體會到物種復興 背后的荊州堅守。
從濕地來到沙市洋碼頭文創園,采風團又遇見另一番“生態 + 人文”的驚喜。曾經機器轟鳴的貨運碼頭,如今已變身集工業遺跡展示、市民休閑、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生態空間——斑駁的龍門吊訴說著工業歷史,沿江生態廊道上綠植蔥郁,市民或騎行賞江景,或在文創市集駐足。

“我們拆除非法碼頭、整治污染,將生產岸線改造成生活岸線、生態岸線。”工作人員介紹,依托荊江沙市段岸線綜合整治,洋碼頭文創園不僅成了城市客廳,更串聯起長江生態景觀與文化記憶。撫摸著保留完好的碼頭鐵軌,看著江面上不時掠過的水鳥,讓采風團成員直觀的感受到工業遺跡與生態美景的和諧共生。
白水灘濕地的生態修復成果,同樣讓采風團印象深刻。走進這片正在進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區域,清淤后的水塘碧波蕩漾,環濕地廊道雛形初現,工人們正忙著種植水生植物。“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目前水系整治、生態清淤等工程有序推進,已完成年度目標的65%。” 工作人員指著規劃圖介紹,通過水系連通、濕地修復、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未來這里將成為集生態涵養、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綠色空間。沿著施工中的廊道行走,看遠處白鷺掠水而過,聽工作人員講述“清淤 + 復綠 + 治理”的系統方案,采風團成員愈發理解荊州“標本兼治”推進河湖治理的決心。

一路探訪,荊州的生態之變讓采風團成員頻頻駐足。從3800 余頭麋鹿的“安家”,到101 頭江豚的“搬家”,再到每年超100萬尾中華鱘的“回家”,“荊江三寶”種群數量持續攀升;從沙市洋碼頭的岸線蝶變,到白水灘的濕地修復,再到柳林洲段的生態廊道建設,荊州用實際行動守護著483 公里長江徑流。

“荊州的每一處生態變化,都是共抓大保護的生動注腳。”采風團成員表示,將通過鏡頭和文字,展現這座長江中游城市的生機與活力,為共同守護長江母親河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