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淮安,清晨的運河兩岸碧波蕩漾,市民陳先生正在步道上晨練。“以前這段運河水質不好,夏天還有異味。現在水清了,兩岸也建了公園,成了我每天早上必來的地方。”望著清澈的運河水,他的話語中滿是欣慰。
這樣的變化,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十余年來生動的寫照。作為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總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江蘇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來,已累計調水出省超91億方,有效緩解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狀況。
統籌協調 筑牢跨流域調水“生命線”
跨流域調水,考驗的是統籌協調的智慧。
從工程藍圖到水流奔騰,江蘇以一以貫之的精細調度和制度創新,筑牢跨流域調水的堅實“生命線”。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程建華介紹,該工程的主要供水目標是補充江蘇、安徽、山東等受水區的城市生活、工業和環境用水,兼顧農業、航運和其他用水,并為向天津市應急供水創造條件。
在南水北調江蘇集中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輸水干線的運行數據。“我們嚴格按照‘統一調度、聯合運行、屬地管理、省際交水’原則,構建起完善的管理模式”。江蘇省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局四級調研員吳海軍介紹,12年來,江蘇段工程連續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調水出省任務,輸水干線水質穩定達到國家考核標準。
更令人欣喜的是,工程的運行讓千年運河煥發新生。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連續4年全線貫通有水,重現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動人景象。
精準治理 織密水質安全“防護網”
一渠清水北送,關鍵在“凈”。
從南到北、從源到渠,江蘇以“繡花”般的細致治理,為南水北調織就了一張張水質安全“防護網”,守住了流動中的碧水與民心。
2003年,江蘇省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確保實現“工程率先建成通水、水質率先穩定達標”的目標。
“我們始終堅持‘三先三后’原則”。江蘇省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局督察專員高山介紹,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江蘇先后實施2批治污工程,共完成治理項目305項,包括工業點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等重點工程,構筑起一道堅實的治污防線。
在三陽河畔,退休教師王大爺感慨道:“以前這一帶有很多化工廠,關停搬遷后,河水越來越清,連多年不見的魚蝦都回來了。”
記者了解到,揚州市在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周邊劃定核心保護區,開展京杭大運河沿線兩側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的關停搬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面對開放式河網輸水帶來的水質風險挑戰,江蘇形成了一套精細化的管控體系。生態環境部門設置9個干線監測斷面,實施動態監測;交通運輸部門加大船舶運輸執法檢查力度,從嚴危化品船舶管控;住建部門則深入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
“通過這些措施,調水期間輸水干線9個國考斷面每月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出省京杭大運河山頭站點日均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其中Ⅱ類占比92.0%。”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四級調研員李昌成說。
生態賦能 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從“治水”到“興水”,從“輸水”到“潤澤”,江蘇正用一泓清流帶動一片生機。工程的綜合效益,正在沿線各地不斷顯現。
據悉,通過全力推進河湖空間管控,江蘇沿線四市累計劃定河湖管理范圍線超3萬公里,運河自然岸線率提升至56.6%。江北運河“六湖”累計退圩還湖超300平方公里,沿線生物多樣性水平進一步提升。
“最讓人驚喜的是水雉又回來了”。在洪澤湖邊觀鳥的攝影愛好者張女士指著遠處的鳥群說,看那片水域,好幾對水雉正在孵卵。這種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水鳳凰”,已經消失很多年了,現在能在我們這里安家,說明湖水真的變好了。
數據顯示,洪澤湖區域鳥類種類和數量較十年前均有增加,駱馬湖水生物種較之前也有上升。
“工程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促進了區域高質量發展”。吳海軍表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江蘇境內工程實施后,進一步完善了江蘇水網體系,一方面提高了區域供水保證率,支撐行業及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改善了內河通航條件,提升了金寶航道等一批河道的通航標準。
洪澤湖畔,白鷺翩躚;運河兩岸,垂柳依依。這條千里水脈,正以其清澈甘甜,滋潤著廣袤的北方大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以其巨大的綜合效益,譜寫著人水和諧的嶄新篇章。(實習生劉藝璇對此文亦有貢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