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栗翹楚)阿拉善盟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沙漠最多、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我國防沙治沙的前沿陣地和生態安全屏障的重點治理區域。
作為“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關鍵陣地,阿拉善盟境內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總面積9.47萬平方公里,占全盟國土面積的35.07%,占內蒙古自治區沙漠總面積的83.04%。曾經,這里流動沙丘占比超過70%,如今,黃沙退卻,新綠涌動。
數據顯示,“三北”工程實施46年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初步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
伴隨著荒漠化防治的進程,社會對生態環保的認識也在不斷進步,治沙事業形成了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格局。梭梭樹是最適宜在沙漠中生產的樹種之一,它們通常只能長到4至5米高,但根系可以向下扎到10米深,是樹冠的兩倍。發達的根系造就了梭梭樹的耐旱性,只要50升水,就有可能讓一棵梭梭樹在降水量不足150毫米的沙漠中存活下來,成為當地百姓的經濟來源和一些小動物的生命通道。
據介紹,2024年,合生縵品牌啟動公益項目“阿拉善未來之林計劃”,每年春天來臨,企業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種下1000畝梭梭樹,按照正常的折損率計算,每年約有4萬棵梭梭樹成活,成為沙漠中的生態屏障。
“老人們常說,十年九旱,今年你看到處都是綠意,我們家也專門遷到這片梭梭林里。一開始大家擔心梭梭樹會占了放牧的地,但經過這些年的植樹治沙,大家都慢慢懂了,樹活了,生活才有新的希望。”附近牧民李金秀說。
梭梭樹除了改善生態環境,其根部還寄生著名貴藥材——肉蓯蓉,近年來不少牧民轉行成為種植戶后,靠一顆顆“發財樹”實現經濟收入直線提升。
阿拉善盟吉蘭泰鎮巴彥烏拉嘎查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潘多云表示:“過去就是我們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干。現在林業、農牧業等國家政策,給予我們支持,再加上一些企業和企業家也給予了我們諸多幫助。隨著外界慢慢了解阿拉善,了解肉蓯蓉,來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的干勁也越來越足了。牧民的錢袋子鼓了,也看到了一定的希望。”
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發展特色沙產業,還是一條既致富又改善生態環境的雙贏路。如今,當地生態富民見成效,肉蓯蓉、鎖陽、沙棗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產業鏈不斷延長,直接和間接從事沙產業的農民達到3萬多人。
合生縵品牌方面表示,“阿拉善未來之林計劃”構建了“梭梭樹種植+蓯蓉經濟增收+助農平臺”的多元模式,助力阿拉善民眾脫貧致富。繼2024年啟動“未來之林計劃”以來,新增1000畝2號梭梭林已于今年初完成種植,未來每年都將會繼續推進。項目過程中,不僅讓業主參與植樹,更將助農模式引入社區,通過線上商城縵縵APP,把肉蓯蓉及其他沙漠地區農產品上線供業主購買,形成良性循環。
業內專家表示,全社會對環境的關注,就像橋梁紐帶一樣,連接著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推動區域生態治理工作。未來,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與企業將重點實施‘防風固沙+特色農產+生態文旅’公益融合模式,讓阿拉善走出一條“治沙”獲益、“用沙”發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