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清晨,老河口市仙人渡鎮靳家灣村,養魚能手郭俊杰的魚池邊一片忙碌。收網、裝桶、過秤、裝車,一套熟練的動作下來,一批批優質魚苗被交付到等候多時的養殖戶手中。

▲退捕漁民郭俊杰(左)捕魚,準備供應市場
“以前在漢江上撈野魚、放網箱,現在上岸用池塘養魚,從靠天吃飯到科學養殖,這條路算是走對了。”望著眼前200多畝的養殖基地,郭俊杰感慨道。
郭俊杰曾是漢江上數以千計的漁民之一。老河口市毗鄰漢江,不少沿江居民“靠江吃江”。然而,隨著捕撈、養殖規模無序擴張,“母親河”不堪重負——江水變渾了,魚也越來越少。
轉機始于一項重大決策的實施。2020年啟動的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部署。作為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禁捕工作牽動全局、影響深遠。要讓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真正見效,關鍵在于妥善做好上岸漁民的安置保障,確保他們“穩得住、能致富”。
在此背景下,郭俊杰的故事有了新篇。“受水質影響,在網箱里養出來的魚賣不上價,還遭遇兩次水災,損失慘重。”恰逢漢江實施禁捕退捕,郭俊杰一咬牙,收網上岸!
上岸后干什么行當能夠過得更好?一身養魚的本事又如何發揮?就在郭俊杰為轉型迷茫時,當地農業部門主動找上門,邀請他帶頭創業。
“我們不僅要落實禁捕政策,更要為漁民鋪好轉型之路。”老河口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業促進中心負責人安康介紹,當他們提出利用沿江水源優勢發展陸基高位圓池養殖的方案,郭俊杰眼前一亮。
“這大圓池內有乾坤,可通過三級排水系統和尾水處理設施,實現養殖用水的多次循環利用,還能套養賣價高的鱸魚,好養活的草魚、鰱魚,以及可充當飼料肥料的水生植物,實現‘一池多收’。”郭俊杰說,相比于網箱養魚模式,集約化生態養殖單位產量高、污染物排放少,優良的水質、穩定的環境也更利于魚類生長。和家人一合計,他便欣然接過“開路先鋒”的大旗。

▲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智能化生態循環漁業產業園
建池有補貼、技術有指導、銷售有渠道……郭俊杰借著政策東風,建起“生態循環魚池”,開啟了從“捕魚人”到“養魚人”的轉型之路。
“比起在江上‘討生活’,現在風險小、收入穩,高附加值的魚也越養越多。”郭俊杰介紹,隨著成魚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往往是魚還沒長大,訂單就來了。
如今,他的5個基地可年產成魚100萬公斤,年銷售額超千萬元,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養魚王”。
自己富了,郭俊杰不忘拉“老兄弟”一把。除了每年提供2000多人次的就業崗位,他還傾囊相授養殖技術,帶動周邊村鎮成立十余個合作社和養殖基地。
在政府推動下,智能化生態漁業產業園拔地而起,更多上岸漁民在這里找到新出路。目前,該園區已吸引6家企業入駐,全面達產后年產值預計突破1億元。
從“捕魚人”到“養魚王”,郭俊杰的轉型之路,正是漢江沿岸落實國家政策、推動綠色發展的生動縮影。如今,重歸寧靜的漢江再現水清魚躍美景,沿岸生態民宿、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悄然興起。
“綠色生態與經濟效益可以雙贏。”老河口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龍虎表示,將持續推動設施漁業發展,讓更多上岸漁民唱響屬于自己的“致富漁歌”。
記者:龔莉 胡采棣
攝影:楊東丨通訊員:徐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