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觀潮】
現實題材劇在國產劇集中占據顯著比重,可謂我國電視劇創作格局中的中流砥柱。近期,一批現實題材劇集中播出,這些作品以不同的視角切入社會肌理,試圖展現時代變遷中的生活圖景。其中一些作品實現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贏,另一些作品則因同質化、庸常化、奇觀化等問題,遭到觀眾批評。這種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能否堅守藝術規律,是決定現實題材劇生命力的關鍵
部分作品憑借話題營銷和明星效應吸引觀眾目光,卻在藝術表達上捉襟見肘,這是現實題材劇面臨的一大困境。例如,某聚焦銀發婚戀故事的劇作,以退休老人相親的新穎題材吸引眼球。創作者卻刻意制造極端人設和有違常理的沖突,導致劇情背離現實邏輯,被觀眾詬病為“懸浮劇”。另一部職場題材作品,則沉溺于大女主敘事套路,安排女主角與其婚姻的第三者同時墜河等夸張橋段。雖然登上了熱搜,卻敗壞了口碑。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制作方過度依賴“數據思維”,將提高收視率、點擊量等量化指標作為首要追求。為快速吸引流量,創作者往往選擇強化戲劇沖突、制造話題熱點,而非深耕現實觀察,從而導致藝術質量有所下降。
現實題材劇面臨的另一困境是創作趨同化、庸常化。這個問題雖然被業界反復討論,卻始終未能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部分作品扎堆女性成長、懸疑探案、醫療題材等市場熱門題材,但敘事視角和人物塑造缺乏新意。比如,某女性群像劇雖以三位女性的生活困境為切入點,卻止步于情感糾紛的淺層敘事,既未深入描寫女性突破困境的成長路徑,又回避了探討造成這些困境的社會因素。另一部聚焦社區醫生的醫療劇存在同樣的創作局限。該劇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與情節,構建了一個“理想化”的社區醫療圖景,卻沒有涉及社區醫生在現實中面臨的真實困境與職業壓力,使作品失去了現實題材劇應有的思想力度。再比如,某刑偵劇雖擁有實力派導演與演員陣容,制作層面亦堪稱精良,但其采用兩集一案的快節奏模式,并堆砌瑣碎情節,導致劇情流于表面,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觀照,難以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廣泛討論。同質化、庸常化困境的根源,在于影視行業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創作意識的保守導致制作方更傾向于復制已被市場驗證過的創作公式,而非探索創新表達。這種“安全第一”的思維模式,使創作者在題材選擇、敘事手法上形成路徑依賴,最終導致作品喪失獨特性。同時,工業化生產模式催生了一種創作惰性,使部分制作團隊更愿意遵循既有模板,而非投入成本進行深度創作開發。
在社會快速發展中,應以與時俱進的理念觀察生活、理解時代
火熱的現實為現實題材劇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現實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其在不斷演變發展,包括社會結構的轉型、文化心理的流變以及時代精神的演進等。這些變化給現實題材劇提供豐富的素材,也給創作帶來挑戰。
現實題材創作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受眾審美習慣的深刻變革。近年來,新大眾文藝迅速發展,短視頻、微短劇、游戲直播等新興業態崛起,不僅分流了原有劇集觀眾的注意力,并對他們的審美取向產生深遠影響。很多觀眾越來越習慣觀看快節奏、有敘事爽感的內容,這使得那些需要多集鋪墊世界觀和人物關系的傳統敘事方式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挑戰。倍速看劇,短視頻追劇,看幾集棄劇,成為劇集觀看的尋常現象。
同時,大眾的觀劇心理和審美取向也處于動態流變之中。有的劇作從劇本創作到制作播出需要一定周期,在此期間,創作者未及時發現社會文化風尚與觀眾審美趣味的轉變,做出適當調整。劇本創作階段業界尚視為新穎的橋段、社會仍在熱議的話題,或是當時引領潮流的審美風格,待到劇集播出時,卻成為觀眾司空見慣甚至不合時宜的過時元素。具體而言,某都市劇女主角身著早已過時的服飾款式,卻在劇中被塑造成走在潮流尖端的時尚達人。在當下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語境中,某家庭劇卻仍在延續“傻白甜”依賴男性拯救的陳舊敘事模式。這種因創作視野固化、審美眼光滯后、社會認知未能與時代同步而產生的“審美時差”,使作品與現實語境脫節,難逃“播出即過時”的窘境。
在媒介變革的環境下,創作應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價值提升
現實題材劇創作的難度是公認的。但正因為有難度,才更顯其厚重深刻,具有精神穿透力和思想感染力。當前,社會變革與受眾審美雙重轉型,既對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突破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期待現實題材劇創作的深刻變革,而變革的關鍵在于方法論的革新。以下三種方法,或可為前行之路提供指引。
第一法,需懂得“遠近相宜”的辯證之道。近者,即要離人更近一些。這就要求創作者扎根生活沃土,讓筆下世界躍動著真實的脈搏。《北上》中運河人家的煙火氣息,《六姊妹》里淮南百姓的生活日常,《山花爛漫時》中華坪女高的奮斗身影,無不因創作者的真切體察而格外動人。遠者,則需要從社會生活的整體性上去提煉規律性、典型性的內容。如《生萬物》以魯南鄉村中封、寧、費三個家庭兩代人的命運變遷,深刻反映了人對土地的敬畏與眷念,講清楚了中華民族為何歷盡艱難困苦卻能生生不息的歷史邏輯。現實題材劇唯有在貼近與超脫間找到平衡,作品方能既接地氣又見深意。
第二法,需理解“情理交融”的藝術真諦。現實題材劇創作要透過紛繁表象把握時代的本質特征,找到那些最能體現社會變遷的深刻命題。這需要創作者具備深刻的洞察力、求新求變的創造力和不懈的追問精神。當前許多作品雖能敏銳捕捉社會問題,卻僅止步于現象呈現;即便偶有追問,也往往淺嘗輒止。真正的創作突破,需要實現從“問題呈現”到“問題解析”的質變。這既要求創作者投入真摯的情感溫度,更需要以思想者的銳度,對現實矛盾進行抽絲剝繭般的理性分析。唯有情感與思辨的雙重淬煉,才能使作品超越表象,觸及時代的精神內核。正如《無盡的盡頭》在展現一個個未成年人相關案件時,層層剖析家庭、學校、社會存在的問題;《沙塵暴》則通過女性命運的戲劇性展示,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并引發他們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
第三法,需參透“新舊相融”的變革智慧。當前,長劇集數量有所下降。劇集生態正面臨技術發展、產業迭代帶來的深層次變革。如何真正做到減量提質,是行業必須回答的問題。現實題材劇創作仍需要堅守現實主義的精神內核,但堅守不等于固守,現實主義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思維和表達方式的與時俱進。一方面,創作者應以變化的眼光理解現實本身,保持開放心態與學習能力,敏銳捕捉時代進程中涌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在動態發展中構建敘事的真實感。另一方面,應主動探索技術變革與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創新可能,將現實感注入更輕盈、更具代入感的形態中。例如,可通過互動劇、季播劇、中短劇集等方式,在保持精神厚度的同時提升觀看的流暢性與參與感。唯有將現實主義的“魂”與當代表達的“形”相融合,才能拓展題材的廣度與深度,實現影響力的長效與深化,最終在變革的浪潮中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胡祥,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視聽內容所副研究員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