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山東濟寧梁山港,一派繁忙景象。萬噸級船隊緩緩駛過,碼頭吊機有條不紊地裝卸著集裝箱。
這座如今已成為京杭大運河上“西煤東輸、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重要樞紐的“江北最大內河港口”,幾年前,還是一塊荒蕪水洼地。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后,改善了濟寧至長江段的通航條件,提高了區域水運能力,基本實現了全年不間斷安全通航”。港口負責人感慨道,“依托梁山港鐵水聯運,每年可降低綜合物流成本約13億元”。
梁山港的崛起,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綜合效益的生動注腳。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來,這條“潤蘇北,濟齊魯”的清水長廊,不僅解了北方地區的“口渴”,更以其強大的戰略支撐能力,悄然重塑著區域發展的格局,為沿線地區帶來了深刻變革。
戰略定位:國家水網的主骨架
南水北調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提出宏偉構想,到2002年國務院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大動脈終于從藍圖走向現實。
根據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區調水,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構成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在這一宏偉的戰略性工程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以下簡稱“東線工程”)承擔著獨特的戰略使命。其主要供水范圍是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不僅要解決津浦鐵路沿線和膠東地區的城市缺水問題,還要補充農業用水,并兼有防洪、除澇、航運等綜合效益。
據悉,受水區內城市的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在2014年至2018年膠東地區連續遭遇干旱時,東線工程更成為保障煙臺、威海、青島和濰坊供水安全的生命線。
協同治水:跨區域調度的制度創新
跨區域調水,難在協調,重在協同。東線工程跨越江河、貫通南北,如何實現高效調度與管理?
答案在于一套精準如鐘表的協同機制。
水利部負責東線一期工程水量統一調度,淮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水利部部署負責東線一期工程水量調度工作的組織協調,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會同沿線有關單位具體實施。通過建立“四維協同”調度機制保障體系,全方位保障工程安全平穩運行,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協同不僅在層級之間,更貫穿于調度全過程。
在機制運行方面,水利部建立水量調度月會商機制,動態會商月度計劃;精準調度中,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協調沿線運管單位,充分發揮東線工程多水源、多級調蓄優勢,采用集中大流量輸水、錯峰調度等方式用足用滿工程能力;水量計量環節,開展省際及關鍵斷面水量計量,及時開展調水問題分析研判;安全領域,三方協同筑牢工程、供水、水質“三道防線”,及時處置各種突發情況。
治污奇跡:從“醬油湖”到清水廊道
“先治污”是通水的前提,也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經過十年努力和實踐,蘇魯兩省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東線實際的治污模式。
江蘇省分兩階段實施305項治污工程,推進南水北調江蘇段水質保障提升等專項行動,強化輸水干線水質監督監測,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開展船舶港口環境整治,狠抓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證調水水質持續穩定達標。
山東省則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治、用、保”流域綜合治理的思路——“治”,深化污染治理,采取全過程污染防治;“用”,推進再生水循環利用,構建企業和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系統;“保”,修復河湖生態廊道,構建沿河沿湖大生態帶。
不懈努力換來水清如許。東線工程輸水水質達標率由3%提高至100%,曾經被稱為“醬油湖”的南四湖水質提升至地表水Ⅲ類標準,被譽為世界治污奇跡。
站在南四湖畔,年過六旬的漁民趙大爺指著眼前碧波蕩漾的湖面,感慨萬千:“這幾年湖里的變化真是太明顯了。以前湖水渾濁,魚蝦都少。現在水質清了,各種水鳥都回來了。”
數據顯示,目前在南四湖棲息的鳥類增加到200種,數量多達15萬余只;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等再現南四湖,素有“水中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頻繁現身,中華秋沙鴨、黑鸛等珍稀鳥類也在此安家。清波蕩漾間,一幅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幸福之水:從“解渴”到“喝好”的民生福祉
一泓清水北上,不僅解了北方之“渴”,更讓百姓從“有水喝”邁向“喝好水”,提升了沿線千萬群眾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江蘇段里下河腹地水質明顯改善,一條條“水清、岸綠、景美”的清水廊道和生態河道,成為城鄉間流動的風景線。
曾經的“煤都”徐州,如今依托碧湖綠水和生態修復,成功轉型為宜居宜業的綠色之城。
“過去運河兩岸灰蒙蒙,現在推窗見綠、出門親水,成了我們散步健身的好去處”。徐州市民劉曉丹感慨道,“是南水帶來了這座城市的靈氣”。昔日那條“灰色岸線”演變為“綠色風景線”,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正在大運河畔徐徐展開。
更重要的是,東線工程守護著沿線千萬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在魯北部分地區,飲用高氟水、苦咸水徹底成為歷史。山東德州居民王大爺端著水杯說:“以前水是咸的、澀的,壺里總有水垢。現在水清了、甜了,再也不用擔心‘黃牙病’了。”
水興百業: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山東夏津縣的油葵田間,金燦燦的花朵迎風搖曳。這片曾經因鹽堿化而幾近荒蕪的土地,如今在南水滋潤下重煥生機。
“光是油葵種植就讓村集體年增收5萬元,這南水真是我們的‘致富水’。”村民老李望著豐收在望的田地,臉上洋溢著喜悅。
一江清水,不僅重構了黃淮海地區的水資源格局,更如一把金鑰匙,開啟了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江蘇形成的“江淮聯調”格局和山東“T”字型水網,為產業發展注入了穩定劑。而“先治污后通水”的剛性要求,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在山東,通水后三次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轉變,第三產業比重突破50%,山東已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新階段。
現代農業在精準供水中實現提質增效。智能調度系統推動農業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山東東平湖周邊依托優質水源,打造出安山大米等一批地理標志產品,品牌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亮點。(實習生劉藝璇對此文亦有貢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