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路在何方?來鳳縣以“三維”實踐作答:
向下,是五網同建的系統化改造,終結了道路反復開挖的“拉鏈戰”困局,暢通了城市發展的“地下動脈”;
向上,是山水不入城的科學規劃,通過截、引、疏的系統治理,將懸在頭頂的山洪之患化為安瀾之水,筑起守護家園的屏障;
向內,是讓幸福原地升級的扎實行動,讓老舊小區在保留記憶的同時,實現功能與品質的飛躍,把美好生活交付到居民手中。
來鳳,正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動城市邁向更高質量的未來。

根治城市“頑疾”
在來鳳縣,一場為根治道路反復開挖等城市“頑疾”的五網同建工程正全面推進。
10月18日,在鳳翔大道上,工人正有條不紊地開挖溝槽。溝槽中,一根根市政管網有序排列,未來將承載供水、燃氣、污水、雨水、弱電五類管線——這正是來鳳縣推進的五網同建工程。“我們不僅解決‘地下’問題,也回應‘地上’需求。管網建成后,路面將進一步拓寬,增設潮汐停車位,緩解居民停車難題。”縣住建局副局長陳杰說。
城市如同生命體,發展必然伴隨“新陳代謝”。來鳳縣老城區大規模建設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不斷擴張,地上高樓拔地而起,地下管網也日益密集。由于早期建設標準偏低,部分管網已“超期服役”,作為維系城市運轉的“生命線”,地下管網改造刻不容緩。
然而,地下管網改造不同于一般工程,隱蔽性強、系統復雜,難以一蹴而就。更因以往各部門施工時序不一,老城區道路常常陷入“反復開挖、修了又挖”的窘境,不僅阻斷交通,也嚴重干擾居民生活。
面對這一困局,來鳳縣積極探索破題路徑,創新推出五網同建模式,以系統性思維整合資源、綜合施策。
——打破壁壘,下好一盤棋。組建由住建部門牽頭,城管、燃氣、供水、電力、通信等部門參與的工作專班,建立高效協同調度機制,推動各類管網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實現一次開挖、五網共建。
——創新工藝,以“微創手術”破解施工難題。針對老城區道路狹窄、地下管線復雜等現實制約,工程采用開挖與微頂管相結合的柔性工藝,有效克服大型機械難以進場的技術瓶頸,最大限度減少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干擾。
——精打細算,追求資金效益最大化。在機械廠小區,針對11戶低洼區的排水難題,施工團隊將原定的“接入主路新建干管”調整為“在人行道單獨鋪設支管”,并同步實施混排溝改造與錯混接整改。優化后的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同時,大幅節約了建設成本,實現“小切口”解決“大難題”。
去年以來,來鳳縣投入9.3億元,建成五類管網的總里程38千米,實施2項綜合管網改造工程,更新排水、供水、燃氣管道149千米。這場從地下出發的城市更新,不僅暢通城市的“毛細血管”,更提升城市韌性,為居民鋪就了一條更安全、更便捷、更宜居的生活之路。
山水不入城
今年6月18日至21日,來鳳縣遭遇超百年一遇強降雨襲擊。酉水河(來鳳城區段)流量和水位均創1969年有記錄以來歷史極值,城區段最高水位超警戒水位6.71米。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前期治理,城區7處曾經的易澇點有效抵御了暴雨侵襲,未發生嚴重內澇。
這場嚴峻考驗,是來鳳縣治水成效最直接的證明。
治水必先識水。來鳳縣城的防洪難題,源于其特殊地理格局:東有酉水河、中有藍河、北有龍洞河,還有金盆山溝、木葉溝、客寨河等5條溪溝匯入支流。這些從周圍山體奔涌而下的水流,形成懸在城區上方的“頭頂之水”,是引發內澇的關鍵因素。根治水患、守護家園,已成為居民最迫切的期盼。
民生工程,民心所向。2023年以來,來鳳縣聚焦民生痛點,多措并舉,精準施策,著力構建“截、引、疏”相結合的防洪排澇體系。通過截山上水——攔截疏導周邊山水,引城邊水——引導城區周邊水系繞城或直接入河,疏城中水——疏通優化城內管網,實現“山水不入城”。此處的“山水”,并非尋常觀賞的青山綠水,而是特指從周圍山體匯流而下的洪水。通過防洪排澇體系,讓山水繞城而行、順勢入河,最大限度減輕對城區的沖擊。
這些工程的成效已得到檢驗。在木葉溝經營便利店的彭成杰對此感受頗深,他的店鋪正位于一處曾經的易澇點上。“每年五六月提心吊膽,門前的積水常常漫過門店最高一步臺階,門口的商品被水泡,損失不小。”他回憶道,“今年雖然雨勢驚人,但門口的積水再也沒漫上來,心里踏實多了。”
9月19日,在接龍橋路,工人正進行管道回填作業。該路段同樣是歷史內澇點之一,因其上游承接兩個水庫的來水,山水量大,以往逢雨必淹。為解決該問題,來鳳縣將上游來水直接引流至藍河,從根本上消除此處的內澇隱患。
這只是來鳳縣系統性工程的一部分。針對“6·19”洪災暴露出的短板,縣住建局正扎實推進一批關鍵項目。在鳳南路新建排水管實施雨污分流,減輕鳳翔大道排水壓力;在鳳舞一路西側規劃新建排水箱涵,分流工業園山水;新建箱涵引導木葉溝山水直入藍河,緩解育紅橋渠及涼亭橋片區壓力……一系列工程緊鑼密鼓,為城區織密了防洪排澇安全網。
同時,來鳳縣大力實施五網同建工程,并計劃布設前端物聯感知設備,構建智慧化監測預警平臺,提升防汛指揮調度和應急處置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立足長遠,來鳳縣謀劃了酉水印象片區地下綜合管網建設、城郊污水補短板、火車站片區四水廠等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供排水重大項目,致力于持續優化城市水循環系統,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治理,從“談澇色變”到初具韌性,來鳳縣以山水不入城的系統治理思路,將“懸在頭頂”的山水化為可防可控的常態之水,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安寧。
讓幸福原地升級
它們曾是一代人居住多年的家園,承載著無數家庭的記憶,隨著歲月變遷,這些小區逐漸面臨設施老化、功能滯后等現實困境。為解決這一民生問題, 來鳳縣系統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讓居民在熟悉的環境中實現“幸福原地升級”。

面對這一重大民生課題,來鳳縣展現出破局攻堅的決心與擔當。系統編制《2021-2025年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規劃》,建立“縣級統籌負責、社區實施、居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四年來,累計投入資金近5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補助1.7億元,還創新采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為改造工程提供了堅實保障。
走進已有30余年歷史的煙廠宿舍小區,幾位老人在樹下閑話家常,不遠處的健身區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個曾因企業改制、變遷而陷入管理困境的老小區,在改造中重煥生機。小區不僅更新了外墻、增設公共設施,還完成了地下管網的全面升級。“在這里住習慣了,舍不得搬。如今小區改造好了,回憶留住了,生活也變新了。”居民張連杰說。
同樣迎來“幸福升級”的,還有舟上路聯合宿舍小區。居民田鳳銀在整修一新的后院清洗蔬菜。“以前總擔心水管漏、線路老,現在管網進行了改造,住得安心多了。”她說。系統性改造解決了安全隱患,讓獨居的她感到“心里特別踏實”。
2019年以來,來鳳縣已改造老舊小區159個,惠及27344戶居民,正在改造的小區5個,涉及2895戶居民;改造管網超120公里,新增停車位4050個、充電樁160個,加裝電梯29部。這些數字背后,是來鳳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的堅定承諾。
改造工程既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在煙廠宿舍小區,苗圃和小花園成為鄰里交往的紐帶;在舟上路聯合宿舍小區,完善的配套設施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我們改造的不僅是建筑,更是居民的生活品質。”縣住建局副局長譚學堂說。
這場原地升級的幸福,既保留了居民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網絡,又賦予了老舊小區新的生命力。來鳳縣以系統謀劃、多元投入、精細實施,探索出一條老舊小區改造的可行路徑,讓美好生活在居民最熟悉的地方生根發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