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 (記者杜燕飛)無論是沖泡咖啡、踢球比賽,還是跳民族舞蹈,近年來,具身機器人正加速融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中,駕馭越來越多的“精細活”。業界人士表示,這背后是大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讓新的智能形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未來,隨著硬件成本下降、智能水平提升,具身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將加速拓展,人工智能迎來了新浪潮。
傳統人工智能是“在計算機中思考”,具身智能是“走進物理世界學習”。業內人士表示,不同于模仿人類的外形與動作,具身智能通過傳感器感知環境,通過執行結構與環境互動,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優化自身的行為策略。“比如,一個孩子學會走路,不是通過看書或聽講,而是通過一次次摔倒、調整、學習的過程;機器手臂通過自主學習,知道用多大力量不會捏碎杯子。”
“具身機器人迎來爆發,得益于算法大模型、仿真技術等的突破,硬件供應鏈不斷成熟與海量場景的新應用為其提供了發展的土壤。”跨維智能CMO林嘉偉表示,從“人類教”到“自己學”、從“人機分工”到“人機共融”、從“剛性機械”向“柔性仿生”,是一個機器“具身性”與“交互性”不斷成熟的過程。可控仿真與數據平臺、模塊化本體具備研發前景,前者決定模型訓練成效和場景覆蓋,后者決定硬件成本和運營效率。
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十大發展趨勢》對產業落地和技術突破進行了預判,認為受多模態大模型啟發,具有數理基礎的認知與規劃研究,與生命科學家的成果融合,可以顯著增強具身機器人在非結構化環境下的泛化性和實用性。
林嘉偉表示,我國在完整的制造生態、高性價比硬件、大量場景需求、政策支持上具備優勢。具身機器人的高效技能生成、仿真模型訓練、軟硬件一體化部署,將推動人工智能加快發展進程。
談及未來趨勢,北京云跡科技負責人在2025年服貿會上表示,產業相關的知識產權會越來越多,將極大提升創新能力;隨著技術的成熟,應用成本會攤薄,向大眾化應用發展;機器服務從“被動式響應”向“主動式預判”轉變。
具身智能產業發展,也面臨成長的煩惱。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數據采集成本高、訓練周期冗長,通過大規模真機采集的硬件成本高、效率低、數據豐富性弱,有待打造自動化的數據及技能生成系統,提升具身機器人的實用價值。
“未來,當你看到一個會走路、能說話、能夠提供服務的機器人時,很難去區分它屬于人型機器人還是具身機器人,這些概念將在實踐中融為一體。”上述業內人士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