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深十月,蜀地雨勢未歇。回顧剛剛過去的汛期,一組對比強烈的數據,成為四川面臨的嚴峻“考題”與交出的硬核“答卷”——據國家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平臺統計,4月18日至10月20日,四川因短時強降雨引發的山洪災害預警達1162縣次,居全國首位;在全省上下全力應對下,四川實現因山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零紀錄”。
實現“零傷亡”的背后,四川做了哪些工作?
科技織網:從“云端”到“地面”的立體感知
走進四川雅安市滎經縣水利局防汛值班室,一面巨大的顯示屏上,無數光點正靜靜閃爍,勾勒出全縣降雨的時空分布。
“這些數據來自嚴道街道虎崗的一部水利測雨雷達”。四川雅安市滎經縣水利局副局長姜紅松說,“它就像一雙穿透雨幕的眼睛,對半徑45千米范圍內、地面以上2千米垂直高度大氣內的液態水進行監測,成為全縣防汛決策的重要依據。”
這雙“天眼”,是四川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中的關鍵一環。它與氣象衛星、水利測雨雷達、雨量站網、水文站網共同組成了一套從“云中雨”到“落地雨”,再到“河道徑流雨水”的全鏈條監測體系。
在地形復雜、常規監測手段難以覆蓋的川西高原,科技的突破尤為關鍵。據悉,今年,四川水利部門計劃在全省布設的73部水利測雨雷達正陸續投入使用。雅安水文中心主任李杰表示,水利測雨雷達可實時生成連續高時空分辨率的網絡化降雨實況數據,并具備外推1至3小時的預報能力,有效彌補了傳統監測的不足。
與此同時,全國首批可無人機部署的“雨神-1號”雨量站也在雅安市寶興縣、蘆山縣以及甘孜州康定市等地“落地生根”。這些通過4塊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持續運行8年的智能設備,內置北斗通信裝置,即便在“三斷”(斷路、斷電、斷網)情況下,也能將雨情監測、估測和預測準時傳出。
“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投用,讓防汛人長出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水利)相關負責人表示,“讓我們的決策更科學、更精準”。
機制協同:從“單點”到“全局”的系統調度
今年,四川的防汛值班并沒有隨著汛期的結束而終止,而是考慮到降雨情況,一直延續到10月17日。汛期值班的最后幾天,四川省都江堰灌區指揮大廳里始終人頭攢動,大家緊盯著岷江上游來水和灌區降雨數據。
“岷江上游來水是灌區的主要水源,同時,上游的紫坪鋪水庫也是一個巨型的‘洪水調節器’,對下游灌區防汛減災意義重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都發中心”)供水管理處負責人劉強對7月初那場強降雨記憶猶新。
當時,預判到暴雨將至,都發中心通過創新的 “都江堰—紫坪鋪一體化調度機制” ,相關部門提前會商,于6月底將紫坪鋪水庫水位降低,預留出2.2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
當強降雨來襲,洪峰如期而至,紫坪鋪水庫累計攔蓄洪水1.6億立方米,成功將岷江干流洪水水位降低2至3米;通過精準調度,錦江水位也進一步降低1至2米。
“得益于上下游聯動,避免雨洪同步,減輕了防洪壓力。”成都市水務局水旱災害防御處副處長曾科說。
基層實踐:從“責任”到“安心”的“最后一公里”
杜絕傷亡,不僅要擋住江河洪水,更要守護好每一個具體的人。
“這兩公里溝道我負責,每天至少要跑一圈。”每年汛期,雅安市漢源縣安樂鎮安樂村黨支部書記馬鳳倡都要騎上摩托車,沿著白巖河仔細巡查。今年,他的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村級溝長。
“以前下雨心發慌,現在看到馬書記,心里就踏實多了。”安樂村村民李大爺的家緊鄰白巖河,他指著門口說,“真有情況,我們知道往哪跑,找誰帶。”
今年,四川在多個市州啟動溝長制試點項目。在白巖河流域,像馬鳳倡這樣的縣、鄉、村三級溝長和點長共計25人,共同守護著這條河流。
群眾從家里轉移出來,如何安置?在涼山州冕寧縣彝海鎮曹古村,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質災害臨時避險安置點,成了村民在汛期的“安全屋”。
“我們不僅要安排好群眾在‘安全屋’的生活,還要給每一名轉移避險的群眾發放相關生活補助,這些資金由各地財政根據當地情況進行發放”。四川省水利廳防御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讓老百姓愿意轉,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除上述機制,近年來,四川還結合本省實際,不斷實踐,探索設立了“大水調”、山洪災害防御“30123”叫應機制等防汛減災的新實踐,通過各地試點和推廣,取得了積極效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