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武漢10月28日電(曾夢雅)“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27日晚在湖北武漢啟動。啟動儀式上,專家學者、行業代表與在鄂外國友人從文明溯源、生態保護、開放包容與科技創新等多個維度,共同描繪長江之美與湖北之變,以生動實踐回應“何以中國”的時代之問。
文明探源:千年簡牘勾勒文化融合圖景
湖北擁江伴水,26座城市枕江而興,1062公里的長江徑流繪就了“千湖之省”的靈秀長卷,也沉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楊理勝在啟動儀式上分享了云夢睡虎地秦簡背后的故事。他指出,考古證據顯示,云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從陜西遷徙至云夢的經歷,見證了秦統一前民族融合的進程。

圖為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作主題分享。 主辦方供圖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是傳承長江文脈的重要途徑。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介紹,該館已出版《楚系簡帛文字編》等戰國秦漢簡牘研究專著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致力于讓珍貴的簡牘文獻煥發新的生命力,使長江邊的古老故事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
開放胸襟:異鄉客成“長江兒女”
萬里長江的包容氣象,深深吸引并滋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湖北人”。
“中國和古埃及一樣有數千年的文明史,長江和尼羅河一樣都以寬廣的胸懷孕育了輝煌的文明。”來自埃及的22歲青年顏淵,在長江邊生活了兩年。他表示,長江賦予湖北的開放性讓他倍感親切,他已自然地適應、共情,成為“家住長江邊”的一員,“期待未來能為兩條大河的‘對話’作貢獻。”

圖為在鄂外國友人進行分享。 主辦方供圖
來自塞內加爾的歷史學博士郭飛龍,對武漢特有的民居建筑“里份”情有獨鐘。“一百多年前,這片土地就敞開大門歡迎世界了,四面八方的人順著長江過來,讓武漢和湖北變得不一樣。”他感慨道。
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俄羅斯女孩艾思嘉,將中西文化融合之美演繹得靈動自然。她不僅穿著馬面裙日常出行,還用AI生成古裝照。艾思嘉說:“文化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靜態陳列,而是像江河一樣奔流不息。這是歷史與當下的共振,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生態涅槃:麋鹿江豚見證綠水青山之諾
美麗長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萬物家園,其生態保護的成效正日益顯現。
在石首麋鹿保護區從事科研監測工作14年的楊濤,見證了一個生態奇跡:從1991年建立保護區時的64只麋鹿,到如今繁衍擴散至4500多只,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具規模與活力的野生麋鹿種群。“40年彈指一揮間,麋鹿從‘海外游子’成為濕地‘主人’,天鵝洲也從長江灘涂變成生態樂園。”
“長江大保護,永遠在路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分享了水生態保護成果。他介紹,十年禁漁以來,長江里監測到的魚類物種數明顯增加,在石首天鵝洲保護區,江豚數量已超過百頭,其中人工繁殖的江豚“淘淘”已產下3個后代。
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負責人楊嵐講述了金絲猴的保護之旅。從2013年難覓蹤跡,到如今神農架金絲猴數量增長至1618只,這背后是高科技的精準守護——為森林“掃描”,為金絲猴辦理“身份證”。她說:“金絲猴不再是躲躲藏藏的‘隱士’,而是自信開放的‘山林代言人’。”
創新涌動:腦機接口勾勒未來新圖景
大江奔涌,不僅傳承著古老文明,也賦予湖北無限創新的力量源泉,推動其在科技領域奮勇爭先。
曾經看似科幻的腦機接口技術,已在湖北落地生根。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劉忠純介紹,腦機接口的核心在于“讀腦+寫腦”,即讓大腦的想法能被機器執行,讓機器的信號能被大腦感知。
依瑞德集團副總裁孫聰長期致力于無創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技術研發。他對該產業在湖北的發展充滿信心:“在技術上,湖北已有多年布局和積淀,有代表性的企業和產品。”他表示,相信在未來全球腦機接口的浪潮中,湖北有能力將技術長板轉化為產業優勢。

圖為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據悉,10月28日至30日,多家媒體將前往武漢、荊州、宜昌等地進行聯合采訪,以鏡頭為筆、以網絡為媒,繼續捕捉江豚躍浪的生態之美、記錄時代創新的奮進之聲、探尋荊風楚韻的文化根脈,讓更多人透過長江讀懂湖北、讀懂中國。(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