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武漢10月28日消息(記者趙玲) 10月27日晚,“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湖北省武漢市正式啟動?;顒泳劢归L江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時代價值,通過多元視角與生動敘事,展現長江流域深厚的文明積淀、蓬勃的創新活力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

“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現場(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啟動儀式圍繞“文化長江”“開放長江”“生態長江”和“長江新時代”四大篇章展開,邀請專家學者及行業領軍人物進行主題分享,共同展現長江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元的文化交融、顯著的生態成就與澎湃的創新活力。同步啟動的媒體采風活動將于近日實地探訪武漢、荊州、宜昌等地的多個典型點位,見證湖北“支點建設”的生動實踐。
賡續千年文脈,守護文明之源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楊理勝以“章華歌舞 云夢風煙”為題,揭示了秦楚文化在長江流域的碰撞與融合,闡釋了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化如何與北方文化交融,共同構筑了輝煌的漢文化。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楊理勝在現場講述秦楚文化(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常年奮戰在考古一線,主持發掘了熊家冢楚王陵園等重要遺址,為解讀長江中游文明演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證據。他表示,荊州博物館已出版《楚系簡帛文字編》等多部專著,推動長江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繪就生態畫卷,譜寫和諧之篇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長江生態保護成效顯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以“江豚的微笑”為窗口,展現了“十年禁漁”政策的積極成果。他表示,長江魚類資源逐步恢復,江豚數量穩步增長,“長江大保護永遠在路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與大家分享水中的守護故事(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神農架林區的金絲猴保護成果同樣令人振奮。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負責人楊嵐通過十年跟蹤拍攝,記錄了金絲猴種群從“神秘隱士”到“山間精靈”的轉變。數據顯示,金絲猴數量從2019年的1471只增長至2024年的1618只,棲息地不斷擴大,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負責人楊嵐講述金絲猴保護之旅(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石首麋鹿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楊濤分享了保護區從30多年前僅存64頭麋鹿,發展到如今4500多頭野生種群的美麗蛻變,展現了湖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濕地修復方面的堅定步伐。
激活創新動能,鍛造發展之翼
長江經濟帶不僅是生態走廊,更是涌動創新活力的發展高地。在科技前沿領域,腦機接口技術正從實驗室加速走向臨床應用。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劉忠純教授闡述了腦機接口作為“雙向翻譯官”,在解決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臨床難題方面的巨大潛力,“技術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好好活’,腦機接口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連接被困個體與外部世界的‘溫暖工具’。”

依瑞德集團副總裁孫聰現場展示腦機接口(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依瑞德集團副總裁孫聰則分享了國產無創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技術的創新突破。他所在的團隊成功研制出國產首臺獲醫療器械注冊證的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設備,并全球首創經顱磁刺激機器人系統。他形象地將聲、光、電、磁等物理手段的綜合運用,比喻為建立“機器與大腦對話的橋梁”,并展望了腦機接口未來便攜化、低廉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堅信湖北能將技術長板轉化為產業優勢。
國際友人共話長江,文化交流潤物無聲
此外,長江的開放性孕育了包容的文化特質。來自埃及的顏淵、塞內加爾的郭飛龍和俄羅斯的艾思嘉三位國際友人,分享了他們與長江、湖北的故事。顏淵將長江與尼羅河相比,感嘆大河文明的包容與共鳴;郭飛龍通過鏡頭記錄武漢“里份”建筑,探尋城市開放的歷史脈絡;艾思嘉則以馬面裙與AI古裝照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活力。他們表示,愿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動長江故事走向世界。

三位國際友人分享了他們與長江的故事(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據悉,“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持續深入挖掘并傳播長江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回答“何以中國”的時代之問,為增強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注入新的動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