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程曼詩
10月27日晚,“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湖北武漢啟幕,與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相呼應,共同勾勒出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新貌。這場以江為媒的盛會,既是長江文明的全景展示,更是“何以中國”的生動注解,讓世界透過奔騰的江水讀懂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與復興偉力。

現場圖片(極目新聞記者 李輝攝)
家住長江邊,感受長江古老文明的賡續傳承。從屈家嶺遺址的稻作遺存到盤龍城的夯土城墻,從曾侯乙編鐘的禮樂華章到屈原故里的家國情懷,長江湖北段1062公里徑流承載的,是文明延續的基因密碼。啟動儀式上,文化名家的分享娓娓道來,將秦簡和楚簡的光影與考古新發現的脈絡交織,印證著長江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屈家嶺、盤龍城等遺址公園開放,沉睡的文物成為看見的歷史,使千年文脈可感可觸,彰顯著荊楚大地守護文明根脈的擔當。
家住長江邊,感受開放包容的世界情懷。長江文化大氣恢宏,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來自埃及、塞內加爾、俄羅斯等國的代表上臺發言,分享他們與長江的故事。埃及青年從尼羅河文明望向長江,在兩條母親河的千年回響里,尋得跨越國界的親切共鳴;塞內加爾學者以武漢里份為窗,讀懂長江畔百年間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熱忱過往;俄羅斯學子在街頭煙火與經典傳承中,觸摸到長江文化鮮活奔涌的當代生命力。他們的故事,恰是長江以開放之懷擁抱世界的生動注腳,讓文明對話在江潮聲里愈發響亮。
家住長江邊,感受長江生態畫卷的鋪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湖北以壯士斷腕之力譜寫生態涅槃篇章。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十年禁漁落地生根,如今江豚逐浪、鳤魚重現,長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從三峽庫區的碧水東流到丹江口的凈水北送,從東湖濕地的清波映翠到麋鹿群的自在棲息,這些生態奇跡不僅是“千湖之省”的靈秀新證,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實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澎湃的綠色動能。

現場圖片(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
家住長江邊,感受跨界融合的數字浪潮。當古老文脈邂逅現代科技,長江文化綻放出新的光彩,啟動儀式上腦機接口領域的雙雄對話便是生動寫照。醫療界專家聚焦“生命密碼”,從臨床需求出發,深挖腦機接口在神經疾病診療、生命功能修復等領域的應用潛力,讓技術始終圍繞“守護生命”的核心目標展開。產業界代表則著眼“科技與大腦的直面對話”,搭建起實驗室成果與臨床應用之間的橋梁,推動創新想法落地為可觸摸的健康解決方案。醫療端提供方向指引,產業端注入落地動能,這是數字浪潮的生動縮影,跨界合作正為生命健康領域開辟出更具溫度與潛力的未來。
江聲浩蕩,文脈永續;楚天遼闊,新篇日新。從文明傳承的堅守到生態保護的踐行,從數字融合的突破到開放發展的奮進,何以中國,荊楚作答,以天地鋪陳綠色發展的底色,擘畫新時代的長江畫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