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廣西大山里依然滿目翠綠,現代農業的熱潮奔涌不息。在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蘭村,肉鴿養殖戶譚朝敏的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說起譚朝敏的故事,需要把日歷翻回到6年前。得知在東西部協作大背景下,央企出資幫扶板蘭村產業振興的消息后,譚朝敏確定了肉鴿養殖方向。

肉鴿養殖戶譚朝敏在檢查鴿舍。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作為曾經的重點幫扶戶,譚朝敏在養殖初期,面對無鴿苗、無技術、缺渠道的“三無”難題,先后找到鎮政府和后盾單位,在中國大唐的資金扶持下,引進了3000羽種鴿,同時依托央企提供的技術培訓,踏上了養殖肉鴿的致富路。
現在,家就是養殖基地,養殖基地亦是家。鴿舍里傳出的“咕咕”啼鳴聲,勾勒出這幾年板蘭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軌跡。
肉鴿養殖,譚朝敏有自己的“獨家技巧”。在與鴿子“同吃同睡”的日子里,譚朝敏漸漸摸索出了養殖的門道:通過飼料品種合理搭配、控制食量和次數的方式,可以讓鴿子的營養更加均衡,體格更加健壯。
肉鴿暢銷,譚朝敏也有自己的“獨家秘籍”。“鴿子有一級、二級、三級之分,我養的鴿子基本屬于一級或二級,肉質嫩滑、個頭飽滿,市場上供不應求。”譚朝敏說。
“現在每2天就要開車往城里送貨,今年已銷售肉鴿12000羽,合計銷售額97萬元。”說起今年的經營狀況,譚朝敏嘴角的笑意藏不住。
譚朝敏的創業故事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中國大唐派駐板蘭村第一書記劉羽介紹,自2019年開始,企業通過援建鴿舍、免費培訓技術,帶動了該村農戶增收,全村在譚朝敏的帶動下,其他養殖戶也陸續形成規模。
“十四五”時期,農民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數據顯示,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縮小。去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到了2.34:1,縮小的趨勢非常明顯。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在介紹“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時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成色更足。通過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駐村幫扶和社會力量幫扶“四支力量”的作用,東部8省市、310家中央單位、6000多家企業,還有近300家社會組織傾力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幫扶的濃厚氛圍。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持續做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深化東西部協作,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
自己富不算富,共同富裕路上每個人都是參與者。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譚朝敏帶動村民一起參與肉鴿養殖鏈,帶動鴿舍工人年均增收42000元。
產業是條線,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一頭連著鄉村的后續發展。肉鴿養殖做大做強后,如何把肉鴿生產強鏈延鏈?“鴿蛋和鴿糞成了鏈條上的動力源。”劉羽規劃,下一步,將幫助養殖戶把鴿糞加工成肥料,并注冊商標,建成加工線,延長養殖產業鏈。
“市場打開后,計劃明年再建2個鴿舍,把產業做好做強,在鄉村全面振興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我們的日子必將‘鴿’聲嘹亮。”譚朝敏說。
【相關閱讀】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報道:
之一:從代碼中看中國創新
之二:便民業態“入圈” 幸福生活“出圈”
之三:車間的“智”變,發展的“質”變
之四:一臺相機里的“藍藍天日記”
之五:從一度“綠電”看能源變革中的“民生答卷”
之六:科技筑巢 千頭牦牛在高原“哞”幸福
之七:一張火車票里的交通強國答卷
之八:從“企業服務包”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