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由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單位出品的紀錄片《正義之戰》系統梳理14年中國抗戰歷程,全面呈現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關鍵作用,兼具史料價值、國際視野與時代意義。
軍事是抗戰故事的敘事核心元素之一,《正義之戰》以精良的視聽語言再現多場關鍵戰役。比如,在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第115師血戰老爺廟;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三破日軍總攻;1937年,“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這些歷史瞬間通過色彩還原與音效烘托,化為鮮活的民族記憶。
編導還聚焦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將其作為抗戰史詩的重要篇章予以呈現。在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將領的帶領下,這支孤懸敵后的部隊在冰天雪地中堅持戰斗,以極其慘烈的犧牲,推遲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救亡信念。借助珍貴史料與現代視覺的重構,這段曾被風雪掩埋的歷史重新煥發出灼灼光芒。
由于所述戰爭歷史年代久遠,容易與觀眾產生隔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片試圖用細節營造跨越時空的“在場感”。比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含淚的講述、重慶大轟炸中凄厲的警報等片段,讓宏大的歷史敘事從課本走入心靈,轉化為每位觀眾的情感認同,深刻喚醒了他們心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與前線烽火相呼應的是,一場凝聚人心、重塑精神的文化經濟戰斗在后方蓬勃展開。紀錄片聚焦延安文藝座談會與大生產運動,講述毛澤東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激勵袁牧之、陳波兒等文藝工作者以影像書寫救亡史詩的故事。南泥灣的開墾、減租減息的推行,不僅是抗戰勝利的物質保障,更凝結為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紀錄片由此從軍事一隅拓展到思想文化、經濟建設等更廣闊的領域,全景勾勒出中華民族在磨難中成長的歷史脈動。
編導還將視角投向思想理論的深層建構,彰顯理論智慧對歷史進程的引領作用。該片對《論持久戰》進行的立體闡釋即是明證。鏡頭不僅再現了毛澤東于延安窯洞中揮筆書寫的場景,更以生動的影像化語言,清晰地展現其如何有力駁斥“亡國論”與“速勝論”,并系統闡釋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大階段的科學預見。這一內容深刻彰顯了科學理論在指引抗戰方向、凝聚民族信念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紀錄片進一步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國際意義進行了當代解讀。作品以貫通中西的史觀,重構14年抗戰的歷史經緯:從九一八事變的烽煙驟起到日本簽署投降書的定格時刻,從東北雪原抗聯將士的孤絕堅守到緬甸叢林中中國遠征軍的異域征途。該片首次披露蘇聯援華影像、“飛虎隊”飛行實況及七三一部隊罪證等珍貴史料。中國抗日戰爭牽制打擊了日本陸軍的主力精銳兵團,同時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至此,作品雄辯地證明:中國的抗戰既是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的正義之戰。這種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敘事建構,使《正義之戰》超越了一般歷史文獻的記述功能,在思想深度與文明高度上構建起一座連接歷史與當代、中國與世界的精神橋梁。它告訴人們:抗戰的勝利不僅是軍事的勝利,更是團結、堅忍與信念的勝利。今天,這種精神仍是我們邁向未來的不竭動力。(作者:趙 捷,系國家廣電總局廣播影視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所所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