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全會將“惠民生”與“促消費”擺在突出位置,并提出“緊密結合”,深意存焉。許多黨員干部群眾感到,這為做好擴大內需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須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人”的身上。這既是穩增長的現實需要,更是實現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

2025“河山添錦繡——文旅IP武漢城市大巡游”吸引近10萬市民游客現場觀看。 城市攝影隊王玉明 攝
■ 把民生工作做實做細
為消費注入持久動力
在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后,武漢大學公共經濟與社會保障系副教授楊海文感受深刻。
他提到,消費市場的“源頭活水”應當是居民“有錢花、敢花錢、愿花錢”的可持續狀態。而做實做細的民生工作是穩定消費預期的核心抓手。楊海文提到,要重視“民生—消費—增長”的良性循環,既夯實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又通過消費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后會形成新需求,進而推動供給側創新,最終實現民生福祉與經濟質量的雙向提升。
“作為人力資源行業工作者,感觸很深。”湖北騰飛人才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寶榮說,“‘十五五’,民生為大。抓民生就是抓消費、保民生就是保增長。”
就業是收入的源頭,更是消費的基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投資于人”,而穩就業正是“投資于人”的首要落點。胡寶榮提到,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居民“敢消費”。同時,通過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勞動報酬,讓居民“能消費”。
她說,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將是有效的內需激勵政策。人力資源行業在其中扮演著“穩定器”和“催化劑”的角色,可通過市場化、專業化的服務,讓勞動者就業有門路、收入有盼頭、保障有依靠,最終將他們轉化為消費市場上充滿信心的主體。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子駿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這一戰略部署深刻揭示了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內在統一,民生領域的公共服務供給優化,既是增進人民福祉的應有之義,也是釋放內需潛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關鍵所在。
“數字技術賦能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通過精準匹配服務供給與個性化需求,為居民創造了更穩定、更可持續的消費環境。例如智能養老平臺根據老人健康數據推送定制化康養方案,數字教育平臺基于學習數據生成個性化培養路徑。”毛子駿認為,這種精準適配增強了居民的消費信心,也激活了康養服務、健康管理、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多元化、高品質消費需求。當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個人的每一次消費選擇既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需求支撐,為國家經濟良性循環貢獻力量。
■ 聚焦民生痛點難點
尋找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民生新需求是產業升級的“指揮棒”。達晨財智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業務合伙人、湖北分公司總經理吳攀觀察到,當前,居民需求從基礎消費轉向健康、養老、數字服務等領域,“需求升級”倒逼企業創新,本質是民生痛點催生的新業態。
吳攀表示,下一步,他和團隊將緊跟政策導向,將資本與新需求、新供給緊密結合,“我們將敏銳洞察新需求帶來的投資機會,投資專注于研發創新產品、打造優質服務的企業,推動它們成長為行業的領軍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一老一小”服務提升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高度,令江漢區萬松街道云天社區黨委書記劉陽感到使命在肩。他說,這些部署直面民生需求,也為社區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真正實現了“惠民生”與“促發展”的同頻共振。
劉陽提到,老年群體的需求已從基本生活照料拓展到對品質生活和價值實現的深層渴望。“全會提出的銀發經濟,正是推動社區養老從‘有’到‘優’、從兜底保障向品質服務升級的關鍵指引。”他表示,社區服務必須向精細化、多元化轉變。
社區作為托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正積極探索“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公益補充”模式,整合閑置資源開展日間托育、周末托管等服務。這不僅是解除家庭后顧之憂的民生工程,更能釋放年輕父母的職業活力。劉陽表示,將堅決貫徹全會精神,把“一老一小”工作做實做細,既守牢民生底線,更拓展發展空間,讓頂層設計在基層實踐中生根開花。
在武漢長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辦公室里,研發負責人艾暢和團隊成員就家用激光嫩膚儀如何結合AI技術優化升級進行著討論。
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讓艾暢感到振奮,“對未來信心滿滿”。艾暢表示,企業應主動順應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時刻貼近市場和消費者,在充分做好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把握消費升級的趨勢,從質量、服務、性價比上下功夫。
他感受到,如今,消費者的消費觀更加科學、理性,作為一線研發人員,要從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中找準市場信號,和消費者共同推動供給端的創新與變革。“我們會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供給產品的質量。”
■ 提升公共投入
為消費和創新“儲能”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在醫療衛生領域,“惠民生”正是“投資于人”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武漢市第五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龔子龍表示,國民健康素質的提升,是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人力資本支撐,必須推動衛生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他認為,未來,應堅持預防為主,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擴大重大慢性病早期篩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強化基層醫療和醫防協同,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居民在基層享受到連續、協同的健康服務。同時,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提升國民健康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大健康格局。”他表示,還應通過分級診療和遠程醫療提升服務可及性,并加強對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健康保障,為健康中國建設筑牢基礎。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校長汪擁軍認為,無論是實現民族復興、應對國際科技競爭,還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支撐。而教育,正是投資于人、提升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的根本保障。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汪擁軍深感責任重大。他提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更要守正創新,推進“五育并舉”,促進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深度融合,培養出更多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優秀人才。
今年,武漢吉年養老服務有限公司“95后”生活管家周佩文在江漢區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二等獎。最近,她正在學習老年人心理慰藉等方面的課程。
“養老服務行業是與生命健康緊密相連的專業領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周佩文表示,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工作后,她主動學習老年病照護、康復護理等專業內容,參與理論課程和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得到了長者和家屬的認可。
“國家強調終身學習,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來說都是挑戰和機遇。”周佩文感受到,醫療技術在進步,患者需求在升級,養老護理員也要在工作中通過行動積極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她表示,未來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終身學習的理念貫穿于職業生涯中,用專業服務守護患者健康,在平凡崗位上實現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發展的‘人力資本’,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才能更好地參與和分享發展成果”。
(長江日報記者劉晨瑋 余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