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幸運了!我搶到了閉幕式的票。”臨近10月底,宜昌市民的朋友圈被“惠民觀演盲盒券”刷屏。這張通往10月30日舉行的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閉幕式&2024-2025 年度中國電影大數據暨電影頻道M榜榮譽之夜系列活動的門票,成為全城熱議的焦點。

就在這個秋天,一場以“唯見長江 光影綻放”為主題的文化盛宴將在宜昌奧體中心上演,以“電影+大數據+文旅”的創新模式,展現電影藝術與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
當最后一束舞臺燈光在話劇《屈原》的落幕中緩緩暗下來;當長江邊的非遺市集里,孩子們踮著腳看手藝人將一塊泥巴捏成栩栩如生的鳳凰;當“村晚”的歌聲在桃林中隨風飄蕩……這些生動的畫面,正是“十四五”期間宜昌文化藝術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這五年,宜昌完成了一場深刻的文化蝶變:讓世界級的文化藝術盛宴,化為尋常百姓的日常體驗;讓沉睡千年的歷史文脈,激發出引領風尚的產業活力。文化藝術不再是靜默的背景板,而是驅動城市發展、連接世界舞臺的澎湃動能。
01
從“文化地標”到“世界焦點”
在長江與三峽的交匯處,一座承載千年文脈與現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嶄新姿態向世界張開懷抱。就在不久前,以“知音湖北 大美長江”為主題的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商大會暨宜昌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召開,來自41個國家和地區的220余名境外旅行商及各界代表共600余人齊聚于此,共商文旅合作大計,標志著宜昌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步伐全面提速。
同期舉辦的“峽區旅游嘉年華”中,國際旅游研究院理事會主席Karl W?ber教授贊嘆:“宜昌正從地理門戶轉型為國際文旅樞紐。”

湖北日報記者 劉曙松 攝
這一轉型,在去年長江文化藝術季的成功實踐中早已顯現端倪。當夜幕降臨宜昌奧體中心,2024年11月長江文化藝術季閉幕式的璀璨燈光曾照亮無數張期待的臉龐。現場觀眾薛辛激動地說:“家門口能看到這么高水平的演出,作為宜昌人真的很自豪!”
那場盛會通過40余家媒體100余個平臺賬號同步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3394萬,在線點贊近200萬次。
而更令人振奮的是,這場文化盛宴的影響力遠播海外。央視CGTN以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多語種,向全球展示長江文化藝術季閉幕式的精彩內容,“長江文化藝術季”專題、專欄瀏覽量突破 300萬人次,推動長江文化走向世界舞臺。

湖北日報記者 劉曙松 攝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不僅體現在盛大的藝術節
也融入在日常的交往中
2024年5月
來自16個國家的
19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
以及5位香港作家到訪宜昌
以“見證者”和“記錄者”的視角
生動講述宜昌山水人文
和城市蝶變的故事
文化的國際傳播也帶動本土文化“走出去”。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話劇《屈原》受邀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并在全國巡演60余場。
五年來,宜昌通過打造長江文化藝術季、全球旅行商大會等國際文化平臺,推動屈原文化、非遺項目等本土優質文化資源走向世界。累計吸引全球超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關注與參與,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宜昌正以既古老又年輕的姿態,穩穩站立在世界文化的聚光燈下。
02
從“高原”向“高峰”攀登
在長江藝術小鎮的一間工作室里,省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副主席、宜昌市作協副主席杜鴻剛結束新劇本的創作。今年3月20日,鄉村振興、長江大保護及屈原文化主題院線電影《桃花魚》在宜昌舉行首映式,主創團隊編導正是杜鴻。

《桃花魚》海報。圖片由杜鴻提供
“這部電影就像一尾靈動的桃花魚,游弋在鄉村振興與長江大保護的時代浪潮中。”他指著窗外的江面說,“我們要讓世界看到新時代宜昌的生動故事。”
電影巧妙地將屈想魚和田小玉的愛情故事與鄉村振興主題相融合。駐村第一書記周英俊帶領工作隊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生態保護+文化賦能”的實踐,讓鳳凰溪村實現美麗蛻變。影片不僅在秭歸取景,使用宜昌方言,更有多名宜昌籍演員參與演出,濃郁的宜昌風情讓觀眾直呼“簡直濃郁得‘不要不要的’”。
《桃花魚》的成功
是宜昌“十四五”期間文藝創作
從“高原”邁向“高峰”的生動縮影
這部由湖北省文聯
文藝精品簽約的項目
其文學劇本改編的廣播劇
已獲多項省級獎項
還入圍了首屆亞洲藝術電影節
“金海燕獎”
及第四屆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
五年來,宜昌文藝創作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
1
舞臺藝術精品迭出,話劇《屈原》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并受邀參加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被文化和旅游部納入2023-2025舞臺藝術三年行動計劃。該劇在全國巡演60余場,現場觀演人數超6萬,線上觀眾達1000萬;
2
影視作品屢創佳績,在聯合央視錄制的《詩畫中國》第二季《江河萬古流》開篇節目中,宜昌委約創作的舞蹈《輕舟已過萬重山》全網點擊超1億次,收攬108個熱搜熱榜。紀錄片《我和我的動物朋友》《龍舟》等作品也獲得全網關注;
3
文學美術成果豐碩,歌曲《春天里的山歌》《我是幸福土家人》榮獲2024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話劇《屈原》、散文集《橋料三重奏》等5部作品榮獲湖北省第十二屆屈原文藝獎。
在專業創作屢攀高峰的同時
宜昌的群眾文藝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2025年初
宜昌14件作品
在第五屆湖北藝術節上獲獎
總數居全省第二
其中
枝江的表演唱《追春》
長陽的山歌聯唱《夷水謠》等5件作品
榮獲“十佳精品”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宜昌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創新的文藝生態。五年來,宜昌文藝創作累計推出50余部獲國家級獎項的精品,培育8名本土作家入選中國作協。從《桃花魚》的鄉土情懷到《屈原》的宏大敘事,從群眾文藝的遍地開花到專業創作的碩果累累,宜昌正以堅實的步伐,在文藝繁榮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03
以人民為主場 讓文化生根
當刀郎將山歌在宜昌奧體中心唱響,萬名觀眾揮舞的熒光棒匯成星海;與此同時,在枝江百里洲鎮的農家書屋里,村民向培云正借著嶄新的燈光靜靜閱讀。“以前哪想過,在家門口既能看大明星,又能享受這么好的閱讀環境。”她笑著說,“這日子,真是越過越有滋味。”
這一幕幕,正是宜昌“十四五”期間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的生動寫照。
五年來
宜昌市以“人民的節日”為主題
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
超2萬場
惠及群眾超千萬人次
推動文化服務
從“云端”到“田間”的全域覆蓋
2024年,宜昌演藝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馬克西姆鋼琴音樂會、楊千嬅、張韶涵、張信哲、任賢齊、劉若英等知名藝人相繼來宜舉辦演唱會10余場。

“能在宜昌看到這么多高質量演出,說明我們的文化消費環境越來越好了。”市民陳靜表示。
演藝市場的繁榮背后,是宜昌從“一場演唱會”到“一座演藝之城”的升級。
1
出臺《宜昌市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實施辦法》,發放文惠卡8152張,帶動演出429場,觀眾8.49萬人,實現票房收入500.28萬元;
2
話劇《屈原》開展惠民展演23場,觀眾達2萬余人;
3
“紅色文藝輕騎兵”年均送戲下鄉超1500場,將優質文化資源直接送到群眾家門口……
在打造現代演藝市場的同時,宜昌的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同樣碩果累累。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全市組建19個普查隊,截至去年底完成田野調查文物3127處,完成率93.6%。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宜昌裕孝家庭博物館晉升國家三級博物館,三游洞入選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建成開放;
2025年“國潮之夜”非遺體驗周中,十大特色非遺課程吸引近1500名市民游客參與,其中青少年占比超60%;

端午文化月、昭君文化旅游節等傳統節會通過沉浸式體驗設計,讓市民游客深度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新春燈會、西陵廟會、元宵燈謎會、“HI村晚”等新春畫面則獲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全市連續5年獲得省級戲曲進校園補助資金,創排的戲曲舞蹈《俏排風》榮獲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創新舉辦戲曲進校園成果展演活動。

五年來
宜昌市創新文化惠民模式
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千萬元
構建了從城市到鄉村
從專業劇場到基層陣地的
立體化文化服務網絡
讓文化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潮涌長江,文潤宜昌。站在“十四五”與新征程的歷史交匯點,宜昌用五年的實踐證明了:當一座城市選擇與文化共生,它收獲的將不僅是獎項與口碑,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深厚力量。宜昌的文化發展圖景,本質上是一幅“人民主場”的生動畫卷。每個人既是觀眾,也是主角;既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這幅共同繪就的文化長卷,正在長江之畔徐徐展開,歷久彌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