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那拉提河谷,陽光灑在草原上,微風拂過氈房前的彩旗。一位身著哈薩克族服飾、頭戴帽檐綴著8只雄鷹刺繡花帽的年輕姑娘正帶著微笑準備早餐,迎接當天的第一批游客。
她叫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是土生土長的那拉提女孩,也是一名充滿活力的00后“新農人”。

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身著民族服飾采購用于接待游客的早餐。受訪者供圖
大學畢業后,她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文旅服務一線。憑借優秀的舞蹈才藝,她曾戴著這頂花帽登上央視的宣傳片:鏡頭里,她策馬走過草原,帽檐的雄鷹刺繡在風中揚起,讓全國觀眾記住了那拉提的遼闊。
如今身為本地度假農莊服務主管,她總會指著花帽上的雄鷹告訴游客:“這是我們民族的吉祥符號,代表著對草原的守護。”帽檐的彩珠隨講解動作輕晃,每一顆都藏著她想講給游客聽的家鄉故事。

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耐心整理可供客人穿戴體驗的花帽。受訪者供圖
晚間,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身著袖口綴著36顆藍白彩珠的服飾,與農莊同事、住客篝火共舞。火光中,服飾的刺繡紋樣格外靈動,游客們跟著她的動作起舞時,總會忍不住摸一摸她花帽上的絨線,聽她講這頂帽子從“節日裝飾”到“日常工作伙伴”的變化。

晚間,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與農莊同事、住客篝火共舞。受訪者供圖
在那拉提的度假農莊,蘇比努爾的鷹紋花帽與彩珠服飾早已不是靜態的民族符號,而是能“說話”的文化載體。有游客好奇花帽上雄鷹的數量,她會笑著解釋:“8只鷹對應草原的8個季節,是祖輩傳下來的生活智慧。”
記者了解到,當下許多文旅項目已推出服飾租賃、傳統刺繡體驗等服務,游客可親身穿戴花帽、服飾策馬草原,這種“體驗式消費”取代了傳統的“遠距離觀賞”,成為文旅產業升級的直接體現。
“我想讓更多人看到真實的那拉提,不只是風景,還有我們的生活、文化。”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說。對她而言,返鄉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對文旅行業熱愛最堅定的回應。
這位“新農人”的選擇,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的共同答案。“十四五”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支持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地方,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路徑。一批批年輕人開始“逆流而上”,將目光投向家鄉的山川田野。

蘇比努爾·阿卜杜麥麥提在那拉提草原策馬奔騰。受訪者供圖
在這一趨勢中,一些文旅企業也主動搭建平臺,助力青年返鄉就業。“我們依托度假農莊,聯合地方政府,在人才培訓、非遺傳承、城鄉聯動等方面探索新模式,為有志青年提供實踐舞臺和發展通道。”一位旅行平臺“新農人計劃”項目負責人介紹,那拉提地區兩家農莊近兩年已招募近10名優秀大學生返鄉工作。
“十四五”以來,我國文旅產業快速發展,創新業態不斷涌現,已成為拉動消費、促進就業的重要引擎,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從貴州“村超”賽場上的萬人狂歡,到江南古鎮里的“慢旅游”體驗;從泉州街頭的“簪花圍”熱潮,到景德鎮年輕人親手拉坯繪青花——文旅產業早已跳出“看風景”的傳統模式,轉向“品文化”的深度體驗。在那拉提,蘇比努爾的花帽就是最好的縮影,在文旅融合縱深推進的時代浪潮里,那拉提草原上這頂鷹紋花帽的故事仍在續寫。
【相關閱讀】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報道:
之一:從代碼中看中國創新
之二:便民業態“入圈” 幸福生活“出圈”
之三:車間的“智”變,發展的“質”變
之四:一臺相機里的“藍藍天日記”
之五:從一度“綠電”看能源變革中的“民生答卷”
之六:科技筑巢 千頭牦牛在高原“哞”幸福
之七:一張火車票里的交通強國答卷
之八:從“企業服務包”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之九:鄉村振興路上“鴿”聲嘹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