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王永勝
通訊員 鄭鑒峰 王晶
“以前,外面的人想來我們這邊做生意,路都找不到。”10月29日,站在黃梅縣蔡山鎮絲瓜垏村三組前列墩新修的水泥路邊,村民李繼軍感慨萬千。
“現在,家家戶戶門前都連接上了干凈平整的水泥路,出門方便不說,環境也好了不少。”李繼軍笑著說,“這多虧了他們年輕一輩,有想法、肯實干,把咱們老一輩想做沒做成的事給辦成了!”
前列墩是絲瓜垏村的一個大自然墩,住著93戶、430余人。村里中青年大多在外務工,常住的100余人都是以老年人為主。

道路平了,村景美了(通訊員供圖)
長期以來,村民們出行僅靠一條寬約2.5米的土路。狹窄的路面坑坑洼洼,不僅讓車輛通行困難,更讓村民的日常出行苦不堪言。
“以前大家也多次提議修路,但最后都因為資金不足、拆圍協調等難題不了了之。”村民李柳芳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今年8月。在深圳經商的李文魁是村里的“話事人”,他通過宗親微信群發起了集資修路的倡議,很快得到大伙的積極響應。
“修路是8月25日晚上提出并敲定的,次日啟動資金就全部到位了。”李柳芳說。倡議發出的當晚,就有30位村民踴躍捐資,迅速籌集了27萬元。隨后,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最終集資總額達到了37萬元。

微信群商議修路事宜(通訊員供圖))
值得關注的是,76位參與捐資的村民中,“90后”的年輕人超過了50個,成了此次修路行動的“主力軍”。作為少數留鄉發展的年輕人,李柳芳也主動扛起了統籌修路的擔子。
“其實修路過程中,資金倒不是最難的,最棘手的是轉變老一輩‘怕麻煩’‘怕吃虧’的舊觀念。”李柳芳坦言。面對一些“不理解”的聲音,又是這些年輕人站了出來,耐心跟長輩們溝通、解釋。
“我們牽頭修路,每一筆錢都公開透明,大家隨時能看”“路修好了,村里才能發展,咱們出門也省心”真誠的態度和周詳的計劃,逐漸打消了長輩們的顧慮。團結一致、齊心修路的氛圍,感染了整個村組。
“直到9月2日工程開工,還有村民主動來捐錢。”李柳芳笑著說,開工那天,村民們都很高興,也很期待。

路修好了,村民笑了(通訊員供圖)
9月12日,僅僅10天時間,路就修好了。從空中俯瞰,嶄新的水泥路宛如一條潔白的緞帶,蜿蜒穿過農田和房屋。路面全長680米,由原來的2.5米拓寬到4.5米,最寬處達6米,沿線路燈也都煥然一新。整個工程最終花費近28萬元,結余款項則按出資比例返還給了村民,每一步都公開透明。
“后續我們還會陸續完成路基和綠化工程,用實際行動建設好家鄉。”李柳芳說,“只有家鄉發展好了,我們的生活才能越過越紅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