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加拉國國家燒傷與整形外科研究所內,武漢市第三醫院援孟醫生與當地醫生合作進行手術。(受訪單位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雪茹 龍華
通訊員 張素華 汪崢
10月20日的武漢,秋陽透過武漢市第三醫院燒傷科辦公室的玻璃窗,落在燒傷科副主任劉淑華桌角的藍色工作手冊上。面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她翻開這本曾隨身攜帶的手冊,扉頁上密密麻麻記著7月援助孟加拉國時的診療要點。
這段援外經歷,是劉淑華職業生涯中的一段特殊記憶,也悄然揭開了武漢市第三醫院跨越半世紀的醫療援助篇章。
急救本色
生死時速里寫下的“中國答卷”
2025年7月23日下午,武漢市第三醫院燒傷科的緊急集結令驟然響起。兩天前孟加拉國空軍教練機墜毀的事故仍在發酵——超百人受傷,其中大量燒傷患者生命垂危,孟方緊急向中國求援。
“藥品能救急,但此時此刻比藥品更稀缺的是醫生。”劉淑華主動請纓,一支由5名資深醫護組成的醫療隊連夜完成集結,帶著醫院自制的燒傷藥膏、納米銀敷料等關鍵物資,于24日深夜飛抵達卡。
7月25日清晨,濕熱的空氣里還飄著消毒水味,醫療隊已在孟加拉國國家燒傷與整形外科研究所投入戰斗。“這里相當于國際醫療聯盟,目標只有一個:搶時間救人。”劉淑華帶領團隊與孟、新、印三國醫生聯合會診,首日便完成3臺緊急植皮手術。面對7名危重傷員的感染危機,他們獨創“分區擴創植皮+敏感抗生素聯用”方案,用帶來的特效藥控制住創面溶痂;沒有專用設備,就用低溫吹風機定時吹干創面,這個“中國辦法”迅速在全院推廣。
7天里,醫療隊主導10臺重癥手術,22名重癥患者全部脫離生命危險,孟臨時政府首席顧問尤努斯動容贊嘆:“中國是孟加拉國真正的朋友,希望孟中兩國加強醫療領域合作,為民眾帶來更多福祉。”
這份極速響應的本能,早已刻進醫院的基因。2001年支援秘魯重大火災事故,武漢三醫燒傷科醫療隊20多天參與指導治療超過百名燒傷患者;2008年汶川地震,醫護團隊歷經11次手術、輸注萬毫升血液,為雙下肢擠壓綜合征患者保全雙腿,88個日夜堅守換來40名傷員全部痊愈返鄉,醫院獲評“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從國內到國際,“極速響應、精準救治”是始終不變的底色。
薪火相傳
留下“永不走的醫療隊”
2021年阿爾及利亞艾因迪夫拉醫院的手術室,無影燈將兩雙手攏在同一束光里——楊飛的指腹輕按在當地醫生的手背上,引導滾軸刀以45度角貼緊皮膚:“刀刃穩一點,頭皮供區一周就能愈合,患者少遭罪。”
楊飛作為武漢三醫第27批援阿隊員,一年半的時光里,不僅為8歲并指男孩解開指尖纏繞的瘢痕,給60%燒傷面積的患者闖過4次植皮難關,更把“頭皮取皮術”“美容縫合”的核心技藝,拆成“持械力度”“縫合間距”等細碎知識點,手把手教進當地醫生的肌肉記憶里。“中國醫生帶來的不只是手術,更是能救命的技術。”當地醫生的感慨,成了技術傳遞最生動的注腳。
這份“授人以漁”的堅守,早在2001年便由燒傷科護士丁漢梅埋下種子。彼時阿爾及利亞缺醫少藥,面對17歲少年70%的燒傷創面,沒有生物敷料的她和王維干醫生,只能把頭皮剪成綠豆大的微粒,像播撒生命的種子般鋪在焦黑的皮膚上。經過10余次大小手術和精心換藥,病人最終搶救成功。備皮、換藥,當止血鉗夾著刀片劃過皮膚時,竟能做到“零破損”——“當時她們紛紛為我鼓掌,總是邀請我去給危重病人剃光頭,最后我也是手把手把這項技藝教給了她們。”兩年間,她和她的團隊,為當地培訓了九批醫療隊。20多年過去,丁漢梅提起這段往事,眼里仍閃著光。
自1964年首批援阿醫療隊踏出國門以來,武漢三醫的足跡從地中海沿岸的小城,延伸到撒哈拉沙漠邊緣的診療點。如今楊飛團隊更捧回“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的獎牌。數十雙手傳遞的不僅是器械與技術,更是能扎根生長的“醫療火種”。
援助成脈
融進醫者血脈的大愛文化
“雖已退休,但看到年輕隊員出征,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 退休主任護師丁漢梅的書桌里,至今放著2001年援阿時的工作筆記,泛黃的紙頁上記著“備皮時水溫38℃”“換藥時要輕提紗布”,她常把這些細節講給新一代援外隊員聽,讓“不畏艱苦、甘于奉獻”的精神順著歲月流淌。
這種精神早已滲進醫院的每一寸肌理:玉樹地震發生后,全院1080名職工湊齊7.6萬元捐款,7名隊員在高原缺氧的夜里,每天工作15小時搭建臨時病房;上世紀80年代,受命支援河南柘城縣時,外科醫生張昌賢半年內制定出當地首個腦外科治療常規,被聘為縣醫院名譽院長。
從1964年首趟援阿之旅,到如今跨越山海的救援與幫扶,武漢三醫的援外史早已不是簡單的任務清單,而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當楊飛帶著阿爾及利亞燒燙傷患者及家屬的好評回國,當丁漢梅在頒獎臺上想起北非病房的晨光,當年輕醫生翻開前輩們寫滿字跡的救援日記——那些藏在手術臺后的堅守、融在教學里的耐心、刻在歲月中的大愛,正像一束束跨越國界的光,照亮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前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