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津關——長江在一路奔騰中遭遇的最后一道峽谷束縛。自此,她便如脫韁的巨龍鋪展開千里沃野,江濤奔涌間,把“楚天千里清秋”的遼闊寫進了山河。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閉幕式,就在南津關所在的宜昌舉行。這不禁讓人心生感慨:長江在此走向了遼闊,這場以“長江”命名的文化盛會,是不是在用她的收官之作,預示那些浸著江花氣息的旋律、筆墨與影像,終將掙脫舞臺的邊界,帶著歷史的厚重與文明的溫度,流向更廣闊的人心和更深遠的歲月?

遼闊,是地理景象,也是精神遠征。走向遼闊,該是多么壯麗的征程。走進遼闊,又該是多么迷人的風景。
面對長江給予的文化饋贈,我們要在此刻回答的無疑是何以走向遼闊……
一、因為使命而走向遼闊
注視長江文明的時間軸,湖北始終是文化傳承的重地。
曾侯乙編鐘奏響過上古樂章,越王勾踐劍講述著春秋傳奇;《洪湖赤衛隊》里有革命情懷的傳唱,楚繡漆器中有匠心神韻的勾勒,這片土地積淀的文化瑰寶,猶如長江河床上的卵石,愈是歷經歲月打磨便愈發璀璨。
文化的生命力不應只在博物館的玻璃櫥窗里,更要在與時俱進的創造中。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發展文化必須“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正是湖北文化創新的使命所在。
展柜前,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正上演一場跨越千年的生命喚醒,那些剛出土時軟如泥漿的竹簡,經過一整套時光手術,一行行千年文字舒展如初醒的蝶翼。這是科技為文明鑄起的時光鎧甲,更是以使命為火種,點燃的文化傳承新范式。

秦家咀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九九術”簡
舞臺上,武漢音樂學院打造的數智編鐘更添驚鴻樂韻。輕叩指尖,一鐘雙音的千古清響破空而來。觀眾擊節相和間,觸摸到的,除了禮樂文明的溫度,還有傳統在當代的心跳。這是使命澆筑的文化表達新坐標。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數智編鐘”演奏
藝術季里,4K修復版《洪湖赤衛隊》以“AI初修+人工精修”破繭重生,神圣的使命感,讓紅色經典插上了光影翅膀。

電影《洪湖赤衛隊》4K修復版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深刻論斷,指引著湖北的文化實踐。看數據,湖北省級文保資金躍至1億、激增三成的曲線上,是守護的刻度;品內核,“讓文化活在當下”“讓文化創造未來”的誓言中,有使命的熾度。
二、因為自信而走向遼闊
凝望湖北文化創新的景象,你會發現,她跟長江沖出三峽后舒展的遼闊身姿如出一轍。這是自信才有的模樣。
這樣的自信,源于湖北對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認知。楚文化的浪漫、三國文化的豪邁、紅色文化的赤誠在這片土地交融共生,自然會積淀成文化創新的底氣。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與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同期開幕,3.1億元的數智賦能板塊成交額,印證著湖北文化創新的遼闊路徑。
全息舞臺劇《遇見·勾踐劍》借助VR/AR技術,讓觀眾“走進”春秋戰場,在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敘事中,讀懂堅韌圖強的文化密碼。這成為湖北文化自信表達的遼闊符號。

頭戴黃帽、通體藍色的AI豚寶,既能實時科普江豚保護知識,又能推介湖北文旅資源。這個融合了AI大模型與長江知識庫的智能IP,被譽為“會說話的長江名片”,演繹著湖北文化創新的遼闊劇情。

孤芳自賞不屬于自信范疇,敢于走出去和迎進來的從容才是自信的底色。
藝術季期間,有來自長江流域11省市的300余件文創作品同臺展出,更有來自17個國家的文化使者,在“長江文化國際論壇”上共論文明互鑒。“以我為主、兼容并蓄”的姿態,讓長江文化、荊楚文化突破了地域局限。國慶假期,全省A級景區接待游客超2036萬人次、星級飯店出租率同比增長6.5%的亮眼數據,堪稱文化自信轉化為發展動能的有力證明。
唯有奔涌不息,長江方能成其大。只要以自信為帆,長江文化、荊楚文化就一定能在交流碰撞中成就更遼闊的格局。
三、因為胸懷而走向遼闊
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給湖北不僅帶來了物流的通達,更造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胸懷。“九省通衢”的地理稟賦,早已將開放包容的基因刻進湖北的文化血脈。
縱觀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遼闊舞臺,文化藝術形態可謂包羅萬象、蔚為大觀。文學、戲劇、影視、攝影、書畫、音樂、舞蹈輪番上演,數以百計的文化藝術活動,展現著好戲連臺的內核,這就是,湖北對各類藝術品種具有匯天下精華于一爐的胸懷。
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的成立,武漢中國長江博物館的建設,讓湖北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文化樞紐,也讓長江的故事在世界舞臺上徐徐展開。而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流域文化聯盟”倡議,更彰顯了這種胸懷的廣度。在這一框架下,湖北攜手上海、重慶、江蘇等省市,建立長江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將楚劇、川劇、昆曲等傳統戲曲納入數字庫,實現“一次創作,多地傳播”。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姿態,讓湖北成為長江文化的“集散地”和“放大器”。藝術季期間舉辦的“長江歌會”上,云南的《小河淌水》與湖北的《龍船調》同臺合唱,不同地域的旋律在長江之畔交融,恰如江水匯流成海。
開放的胸懷更體現在對世界文明的包容接納中。藝術季設立的“國際文化對話”板塊,邀請埃及盧克索文物局專家與湖北學者共探文物保護,法國設計師與楚繡傳承人聯合創作文創產品,不同文化間的隔膜被悄然打破。
這樣的胸懷展現出一幅遼闊的圖畫。馬克思在論述文化發展時曾說,要讓文化從少數人的獨占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并加以進一步發展”。湖北以開放打破壁壘,讓長江文化、荊楚文化成為全民共享、世界共賞的精神財富。
四、因為創新而走向遼闊
我們何其有幸,古老的長江,始終有青春飛濺的浪花。我們何其有幸,創新的夢想,一直有長江賜予的力量。
數字經濟浪潮下,創新成為文化走向遼闊的金鑰匙。湖北敏銳捕捉到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時代機遇,讓創新不僅賦能文化傳播,更驅動產業升級。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上,那些充滿科技范兒的場景,就是這種創新實踐的生動呈現。
在武當山,“武當一夢”園區,VR大空間體驗讓游客“飛”上金頂,俯瞰“天造玄武”的奇觀,14萬人次的接待量印證著科技對文旅的賦能效應。

在利川,文旅大模型的上線,創造了全國首個縣域文旅大模型的歷史。通過大模型,政府有了決策支撐,商戶實現精準營銷,游客獲得定制自由,科技讓詩和遠方的連接更加順暢。

這些創新實踐,體現了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讓湖北文化突破了時空限制。
文化創新的生命力,更在于對傳統技藝的現代表達。藝術季的非遺展區里,楚繡傳承人將傳統紋樣輸入數字設計系統,再借助3D打印技術制成服飾配飾,成為年輕游客追捧的潮品;漆器工坊的直播鏡頭前,工匠演示著“髹漆”技藝,彈幕里“原來非遺這么酷”的留言刷屏,讓楚繡、漆器等非遺技藝從小眾非遺變成大眾潮流;湖北文學之夜,將文學活動的儀式化形態轉變為回歸文學表達本真的創新實踐,文學的魅力由此漫進人們的心底。
更叫人振奮的是,湖北正培育10余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匯聚設計師、藝術家與科技人才,共同探索文化表達新形式。文化創意產業越是向著萬億元目標邁進,人們越是能清晰地看到,這不僅是產業的崛起,更是一種“傳統不死,創新不止”的文化活力。
五、因為支點而走向遼闊
長江寵愛著荊楚兒女,給了湖北最長的徑流里程。
長江也賦予湖北挺起中部之腰、中國之腰的重任,給了湖北最有遼闊感的資源和優勢。
在走向遼闊的航道上,支點閃著光芒。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的殷殷囑托,是湖北走向遼闊的豪邁步伐。
建支點,就必須先謀全局。謀全局,就必須走向遼闊。
作為支點建設中的文化創新戰略,從一開篇就帶著支點建設的人文內涵、文化底蘊和文旅支撐,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傳承上著墨,在講好荊楚故事上落筆,在筑牢文化根基上點厾,彰顯著文化創新的縱深和遼闊。
縱觀支點建設中的文化創新,無論是人文經濟學理念的全面導入,還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全線布局,以及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全力出擊,無一不刻著文化創新戰略走向遼闊的清晰里程,無一不透著湖北持續推動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堅定決心,無一不寫著湖北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的擔當使命。
這是完善要素的遼闊,這是豐富業態的遼闊,這是拉長鏈條的遼闊,這是提高承載能力的遼闊,文化創新戰略因這樣的遼闊更顯榮光,終將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多元文化,讓古老荊楚文化與現代文明激情碰撞;以創新的思維激活文化資源,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奔流的長江,不舍晝夜;綿長的文脈,歷久彌新。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落幕了,她同時又開啟了長江文化、荊楚文化走向更遼闊未來的新航程。

使命引領傳承創新,自信支撐交流互鑒;胸懷驅動下的開放包容,創新賦能下的突破跨越,都是湖北要在支點建設中書寫的“文化答卷”。
此刻,如果你聽到了AI豚寶的問候正與曾侯乙編鐘的余音交織,看到了數字屏幕的光影正與楚繡的針腳重疊,那你就一定走進了長江文化、荊楚文化更遼闊的風景,并讓你在這始于對傳統的敬畏、成于對創新的執著中,完成一個對整個世界的擁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