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丁偉?通訊員?劉建平?李浩
掌上咸寧報道
金秋十月,幕阜山脈層林盡染,通城縣32萬畝油茶林迎來豐收旺季。漫山遍野的油茶樹上,青紅交織的果實沉甸甸壓彎枝頭,農戶們背著竹簍穿梭林間,指尖翻飛間將果實采收裝車;山下的加工車間里,機器轟鳴不絕,濃郁的茶油香氣順著通風口飄向遠方,勾勒出一幅“林茂果豐、產銷兩旺”的豐收圖景。
至目前,通城已培育油茶新型經營主體200余家,帶動11萬農戶就業增收。這顆看似平凡的油茶果,正以強勁的產業活力,撬動一場席卷縣域的鄉村振興變革。
“未來五年,我們要實現全縣油茶穩產面積達40萬畝,推動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通城縣縣長楊修偉的話語中,滿是對油茶產業的期待與信心。

從荒山閑置到示范引領,油茶種植成“綠色銀行”
“今年又是好收成!基地3000多畝豐產油茶林,預計能采收鮮果90萬斤,按現在的市場價,光這一項就能有不少收益。”站在塘湖鎮閣壁村油茶基地的觀景臺上,湖北省閣壁湖綠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金定武望著連綿起伏的油茶林,笑容里滿是欣慰。
誰能想到,1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山地。如今,這里不僅成了國家級油茶示范基地,水泥公路還順著山勢盤旋而上,直達山頂的采收區,軌道運輸機沿著林間軌道穿梭,將新鮮采摘的油茶果快速運往加工點,曾經的“荒山”徹底變了模樣。
時間回到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金定武響應通城縣委、縣政府“返鄉創業、興林富民”的號召,帶著10多萬元積蓄回到家鄉,承包下百多畝荒山,一頭扎進油茶種植事業。
“油茶這東西,種植周期長,前幾年幾乎沒有收益,初期的資金壓力、技術難題,差點把我壓垮。”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辛,金定武仍歷歷在目。為了緩解壓力,他琢磨出“以短養長”的法子——在油茶林間輪種西瓜、黃精等生長周期短的經濟作物,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能通過短期收益補貼油茶種植的成本。
終于,2016年,金定武的油茶林迎來首次掛果,當年就實現收益5萬多元。這筆“第一桶金”讓他堅定了種油茶的決心。如今,他的種植規模已從最初的百畝擴展到1.1萬畝,還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5個鄉鎮23個村的農戶參與油茶種植,每年收購農戶手中的油茶鮮果達60萬斤,直接帶動300多人就業增收。
“以前山上全是雜草,除了柴火啥用沒有;現在種上油茶,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我在基地務工,家里的幾畝油茶林還能賣鮮果,一年下來能多掙2萬多元!”合作社社員金廣富一邊麻利地采摘油茶果,一邊笑著算起增收賬。

從傳統壓榨到科技賦能,一滴茶油創“高值密碼”
在湖北黃袍山綠色產品有限公司的油茶博物館內,公司副總經理楊宏旺正現場演示茶油冷榨工藝:“我們的茶籽要先經過精準熟化,提升油脂析出率,再采用低溫壓榨技術,這樣能最大程度保留茶油中的營養成分,不破壞活性物質。”
據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油茶籽脫殼冷榨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項技術不僅讓茶油的出油率提升了8%,還使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90%,品質進一步提升。
為實現全鏈條發展,黃袍山公司先后開發出“本草天香”系列高端食用油、“上古之水”天然洗護產品,產品涵蓋食品、美妝、日化等多個領域;與廣東菁萃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建設的茶皂素提取生產線,每年可處理茶餅5萬噸,提取高純度茶皂素3000噸,讓茶餅的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
“茶果‘全身都是寶’,我們加工過程中做到‘物盡其用’!”楊宏旺說,“其中,茶籽榨油是高端食用油;茶餅提取茶皂素做化妝品;茶枯提煉清潔劑;茶殼做木糖醇、栲膠;殘渣還能當有機肥。”
近年來,通城縣圍繞油茶產業持續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從“單一種植+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多元開發”轉型。全縣建成了覆蓋“種植—加工—銷售”全流程的冷鏈物流體系與質量檢測中心,通過“一物一碼”溯源技術,實現“從山林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2023年,通城縣成功簽約中央財政油茶產業示范獎補項目,總投資近3億元的油茶精深加工產業園已開工建設。
“未來,我們將重點開發功能性食用油、油茶保健品、醫藥輔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油茶產業產值從‘億級’向‘十億級’跨越,讓通城茶油不僅能‘香飄餐桌’,還能‘走進藥房’‘登上柜臺’。”通城縣林業局局長胡斌說。

從單一產業到文旅共生,一片林海造“多元收益”
金秋時節的馬港鎮程坳村,除了沉甸甸的油茶果,還有另一番熱鬧景象——漫山遍野的油茶花競相綻放,潔白的花瓣綴滿枝頭,宛如雪覆山林。游客們或穿梭花間拍照打卡,或跟著農戶學習采摘油茶果,歡聲笑語在山間回蕩。
“這里空氣清新,滿眼都是綠色,既能賞茶花、摘油茶果,又能吃地道農家飯,周末帶家人來放松,比去景區還舒服!”來自武漢的游客劉女士,正和姐妹們在油茶花海中拍照,臉上滿是愜意。
程坳村油茶合作社負責人毛旺龍,是當地“油茶+文旅”模式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1年,他帶領村民墾荒種油茶,從最初的200畝起步,如今基地規模已擴大到1600畝,每年能采收油茶鮮果35萬斤。
隨著油茶林名氣越來越大,前來參觀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毛旺龍敏銳地察覺到“農旅融合”的商機,于是整合村里的閑置農房,打造了集“油茶采摘、花海觀光、農家餐飲、垂釣休閑、親子體驗”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示范園。
“以前只靠賣油茶果掙錢,現在天天有游客來,餐飲、住宿、體驗項目都能創收,收入渠道比以前多了好幾條!”農莊老板毛岳江接過話茬,笑著說:“每到周末,農莊的桌子都要提前預訂,有時候忙不過來,還要請村里的鄉親來幫忙,大家一起掙錢!”
如今,通城縣以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為抓手,依托32萬畝油茶林,已建成油茶文旅觀光帶、產學研示范基地10余個,精心推出“春賞油茶花海、秋摘油茶鮮果”的特色旅游線路,每年吸引周邊省市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百多戶農戶開辦農家樂、民宿、特產店,實現了“油茶林變景區、農房變民宿、農產品變旅游商品”的轉變。
從荒山禿嶺到綠色林海,從單一榨油到全鏈開發,從傳統種植到三產融合——通城油茶產業的“裂變式”發展,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縣域實踐的生動寫照。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油茶產業與文旅、康養、研學深度融合,讓這滴來自幕阜山區的‘黃金油’,香飄千家萬戶,富裕一方百姓!”通城縣委書記黃建平的話語,為通城油茶產業的未來描繪了更廣闊的藍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