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丹 章崴
從數智編鐘與交響樂碰撞出的千年回響,到智能焰火繪出“水火交融”的科技詩畫;從4000架無人機描摹“花開中華”的壯麗圖景,到兩岸樓宇光影與之共舞的盛世華章……持續一個半月的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用一場場傳統與現代的文化交響共鳴,再次奏響長江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澎湃樂章。
長江之水萬古奔流,千年文脈生生不息。綿延6300余公里的長江,以其浩蕩磅礴的生命力澆灌著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漁獵文明,在此相互激蕩;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歷經千百年融合交流,結出燦爛輝煌的文明碩果。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是對長江文化富于生命力的當代實踐。整個藝術季期間,“新象長江”主題美術作品展、“靈動長江”舞臺藝術精品展、“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等12場主體活動陸續開展,上演大眾對長江文明最深情的回望、最動情的演繹和最真情的表達。
長江文化的根脈,在人民傳承中綿延不絕。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人民的文化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新增的“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作為四大新增主體活動之一,該系列展于九、十月陸續推出,通過三大重磅展覽系統展現長江流域考古成果與文明脈絡,以實物見證中華文明綿延。期間,還通過建立非遺名錄體系、古籍修復中心、文化遺產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等措施,推動長江文化活態傳承,將文化遺產融入公眾生活,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讓長江文化基因在日常生活的浸潤中實現薪火賡續。
長江文化的活力,在人民創新中奔涌不息。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長江文化藝術季以跨區域展演打破地域壁壘,以“場景創新”讓文化融入民生肌理。采用無人機燈光秀、歌舞表演、光影藝術等形式,從開幕式打造“江岸—江面—天際”三位一體的視覺盛宴,到黃鶴樓東廣場的沉浸式漢劇演出,讓觀眾在古今對話中讀懂“知音文化”,再到武漢地鐵非遺專列將剪紙、木雕化作通勤路上的風景,使荊楚民俗成為流動的文化課堂,這種“人民首創”的創新生態,讓長江文化在與當代生活的碰撞中煥發新生,彰顯著人民主體性的創造偉力,既提升了長江文化的影響力,也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長江文化的價值,在人民共享中充分彰顯。長江文化季始終以“惠民利民”為核心使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開幕式以“天地為劇院、江水為舞臺”,所有活動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鼓勵群眾直接參與;今年活動的宗旨是“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強調讓文化惠及更廣泛的群眾;在“遇見長江”文學周開展的主題征文,邀請民眾用文字表達對長江的感受;音樂周、電影周等均設有現場互動環節,激發公眾創作熱情。此外“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新媒體博主大會等活動拉近與公眾距離,無不體現著人民在本次文化活動中的主動角色,真正實現了“為增進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的初心。
以山河為紙,以時代為墨。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是湖北加快打造長江文化高地的生動實踐。每一位民眾都是文化的守護者、創造者、受益者,人民也將在長江文脈的接續奮斗中,書寫新時代建設大美長江的“奮斗詩篇”,展現勇擔支點建設的“湖北氣場”和壯大長江文化高地的“湖北力量”,并讓世界在這里讀懂中國、讀懂長江。
(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