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林琳 通訊員 劉姍姍) 三個多月前,六旬老人經歷急性心肌梗死,雖然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卻在心臟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巨大室壁瘤。更棘手的是,由于他有小兒麻痹后遺癥,下肢血管條件極差,無法在術中使用傳統的生命支持設備,這意味著醫生一旦開刀,便“無路可退”。在患者家屬的完全信任下,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迎難而上,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心臟拆彈”手術,最終讓患者轉危為安。

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團隊為患者實施手術。通訊員供圖
心梗之后,“氣球”在心臟里悄悄吹起
三個月前,68歲的陳爹爹(化姓)因急性心梗送醫,手術開通了堵塞的血管,但部分心肌已因缺血壞死。出院時,隱患已悄然埋下——他的左心室開始膨出,形成了室壁瘤的雛形。
半個月前,陳爹爹突然出現嚴重胸悶、無法平躺,并伴有咳嗽和雙腿嚴重水腫,被緊急送往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檢查發現:他的血氧飽和度已驟降至79%,出現呼吸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心臟彩超和核磁共振結果更令人震驚:左心室下后壁形成了一個巨大室壁瘤,范圍約10.1×8.5×9.8厘米,體積比心臟本身還大,瘤體內還附著約9.2×2.6cm的巨大血栓。
擺在醫生面前的是一個兩難抉擇:不做手術,室壁瘤隨時可能破裂致命;做手術,患者下肢血管嚴重狹窄,無法通過下肢置入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或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設備。“一旦術中出現心臟破裂或低心排血量等險情,我們幾乎沒有退路。”心臟大血管外科尚玉強主任坦言。
醫生在“無路可退”的手術中精準“拆彈”
醫院迅速組織了心臟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患者兄妹七人在含淚商議后,決定無條件信任醫生,“你們放手去治,即使失敗,我們也不怪醫生。”這份信任,給了醫療團隊“放手一搏”的勇氣。
上午10點,手術正式開始。麻醉是第一道關,患者血管條件差,穿刺異常困難。當建立體外循環、心臟停跳后,真正的挑戰才降臨。心臟大血管外科尚玉強主任、李炳副主任專家團隊發現影像學上的“室壁瘤”實為更危險的假性室壁瘤,與左心室本體界限不清,切除范圍必須精準到毫厘——切多會導致左室容積過小,術后心功能衰竭;切少則破裂風險仍在。此外,瘤體與膈肌嚴重粘連,分離難度極大。
憑借術前的精密測量和手術規劃,專家團隊細致地分離粘連組織,精準找到了心臟破口,用一塊牛心包補片嚴密封閉,再利用瘤體組織包裹加固,完成了“天衣無縫”的縫合。術中采用了自體血回收技術,保障了稀有血型的用血安全。
隨著心臟成功復跳,手術順利完成。術前最擔心的大出血和低心排均未發生。術后第二天,陳爹爹拔除氣管插管;第三天轉回普通病房;第14天康復出院。近日,陳爹爹和家屬專程趕到醫院,向心臟大血管外科醫護人員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心梗后警惕這顆非腫瘤的“炸彈”
心臟大血管外科尚玉強主任介紹,心臟室壁瘤,而是一種心肌梗死后的嚴重并發癥。當部分心肌壞死形成瘢痕,心臟壁在內部血壓的沖擊下,像吹氣球一樣向外膨出,形成“瘤樣”結構。由于這個“鼓包”里血流不暢,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脫落可能導致腦栓塞或肺栓塞,致命風險極高。
尤其是假性室壁瘤,瘤壁僅由心包膜構成,薄如紙張,相當于在心臟上吹了一個隨時會破的‘氣球’,破裂風險更大、更不可預測。專家提醒,心梗救治后并非萬事大吉,需定期復查、密切關注心臟結構變化,一旦發現室壁瘤,應盡早就醫評估,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