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國倩 通訊員 黨波濤
“早高峰堵得走不動道”“每月幾十起摔傷事故”,高校電動自行車亂象是眾多大學校園管理的共同難題。如何破題?近日,記者在華中師范大學看到,其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不僅有效治理了亂象,更構建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校園交通治理新樣本。
一人一車一牌一碼
給電動車上“校園身份證”
作為武漢市高校電動自行車治理試點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曾面臨這樣的困境——校內電動自行車一度達2萬輛,亂停亂放、亂充電、違規騎行等亂象頻發。
“我們的電動車數量在武漢高校不算最多,但因華師校園面積較小,矛盾更突出。”該校保衛處處長王軍直言,治理主要存在三大難題:一是車輛數量龐大且增長迅速;二是隨意停放、超速行駛、違規帶人問題突出,上下課高峰期常現“騎車擁堵”,每年新生開學季校醫院接診相關摔傷、擦傷病例明顯增多;三是違規充電、占用消防通道,消防安全隱患大。
“高校電動自行車治理不是‘一刀切’,每一項舉措背后都有制度支撐和現實考量。”王軍說,為了讓治理有章可循,學校對照相關法規和教育部通知要求,結合校園實際,修訂出臺了《華中師范大學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明確了“一人一車一牌一碼”“搖號上碼”“違章記分”這些核心制度。
提到最關鍵的“一人一車一牌一碼”制度,王軍特意解釋:“‘一牌’是交管部門發的正規車輛號牌,保證車輛來源合法;‘一碼’是我們校園免費發放的專屬RFID電子芯片碼,相當于電動車的‘校園身份證’。所有實名登記的電動車,都得裝上這個電子芯片碼。”
王軍指著芯片樣本介紹,“芯片里綁定了車主的身份信息,還能和校園的電動車門禁系統、充電樁管理系統聯動——車進校門時,門禁能自動識別芯片,不是本校登記的車根本進不來;去充電時,芯片也得和充電樁匹配上才能通電,避免了‘僵尸車’占著充電位的情況。”
更貼心的是離校后的銜接,王軍補充道:“要是學生畢業、老師離職,只要在學校系統里辦了離校手續,對應的校園通行識別碼就會自動注銷。這樣一來,既不用擔心車輛留在校園無人管,也避免了身份信息泄露的風險,一舉兩得。”
“有些同學覺得‘買電動車不出校門,就不用上芯片碼’,其實這個想法不對。”王軍直接回應道,“就算車輛不進出校門,我們也會定期組織保衛人員、安保隊員開展電動自行車專項清理行動,像校內‘無牌無碼’的電動車、長期閑置的‘僵尸車’,單是集中整治我們就清理了超1500臺。”
搖號上碼控制總量
讓車輛從2萬減到1.4萬
“校園身份證”的推行,為校園電動車的總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抓手。該校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中的又一核心制度——“搖號上碼”,則規定有購車意向的師生,必須通過搖號中簽獲取校園通行RFID芯片碼,才能購買車輛并上碼使用。
“這是我們實現‘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關鍵一步。”王軍介紹,“搖號不是簡單地限制,而是在公平基礎上滿足真實需求。”
據了解,該制度覆蓋全校師生與校內社區居民,每年根據畢業生離校后騰出的車輛額度,靈活調整下一年指標。為避免學生盲目購車,學校還將“需搖號中簽方可購車”明確寫入新生錄取通知書和入學指南,將管理“關口前移”。
此前,曾有學生反映“搖號次數少、中簽難”,學校也及時作出回應與解讀。在綜合評估辦學規模、空間資源、道路承載能力后,學校將電動自行車總量上限設定為1.4萬輛。2024年12月首次搖號,1542人申請,508人中簽,中簽率約33%;而2025年9月的第二次搖號,中簽人數達到2000人。
“每次搖號都會邀請師生代表現場監督,全程由電腦隨機抽取,就是為了保證公平、公正、公開。”治理團隊成員介紹,針對有人擔心“私下高價轉讓中簽指標”的問題,保衛處執行“人車牌碼”嚴格綁定,登記上碼時必須出示本人身份信息對應的行駛證,讓轉讓行為無操作空間。
目前,治理成效已逐步顯現。該校注冊電動自行車總量從原來的2萬輛下降至約1.4萬輛,還同步推進停車區域改造,新增8000個停車位,緩解了停車難與亂停亂象。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宿舍樓下‘寬敞’了!以前找車位像‘掃雷’,現在基本能‘隨到隨停’,生活節奏都從容了。”大三學生徐沁怡說。曾因電動車堆積“走路都擠”的8號教學樓前,如今車輛全在指定區域有序停放,通道順暢無阻,校園交通擁堵與消防安全風險也同步降低。
校園電子眼上崗
違章扣分可做志愿“贖分”
“我之前因為沒戴頭盔被拍過,剛停好車短信就來了——‘您的電動自行車被記錄‘未戴頭盔’的違規行為,依據學校相關規定予以扣1分處理。”大三學生譚曉敏邊說邊打開手機,“現在大家騎車都規矩多了,畢竟誰也逃不過‘電子眼’。”
她口中的“電子眼”,是學校在10個重點路段安裝的電動自行車違章抓拍系統。這些攝像頭就像校園里的“電子交警”,能自動識別超速、違規載人、不戴頭盔等行為,并聯動后臺記分——每學期每車滿分10分,扣完即禁行。
“其實像不戴頭盔、違規載人、超速這些,是平時最容易‘中招’的。”譚曉敏對記分規則很熟悉,“比如搭載12歲以上人員扣1分,超速或逆向行駛扣2分,亂停放在消防通道要扣3分。”她補充,“萬一真扣滿了10分,也不是一禁了之,可以通過參加秩序維護這類志愿服務來‘補分’,既長記性又服眾。”
這套記分系統與學校同步建立的門禁管理、違章監攝、充電樁智能管理三大系統,形成“識別—抓拍—處理—服務”的管理閉環。無電子芯片碼的車輛不僅無法入校,也不能使用校內充電樁,從源頭杜絕了校外車輛擠占資源。
在懲戒之外,校園里也洋溢著服務的溫度。定期開展的“公益駕校”為騎行生疏的師生提供免費培訓,21支由保衛處員工、安保隊員、學生志愿者組成的治理小分隊早晚高峰在重點區域執勤提醒——既有硬約束,也有軟引導。
“以前學生遮牌、超速常見,現在電子眼抓拍后,違規率明顯降了。”治理團隊負責人表示,“技術監管是手段,我們的深層目的,是引導大家形成自覺,共同維護校園秩序。”
建一站式服務點
上牌維修在校園內就能完成
“雖然我搖號沒中,但學校有公益電動自行車可用。”在華師南湖校區,一名學生用微信掃碼取出公益電動自行車鑰匙。為解決未中簽學生應急出行需求,華師投放了一批愛心公益電動自行車,均配備安全頭盔、購買保險,在校學生通過微信掃碼,免費借用,可解決“短途應急”難題。
公共交通的優化則覆蓋更廣泛需求。該校目前已投入8臺校園定制公交,早7:20至晚10:00運行,每臺車最大載客量約為30人,重點解決南湖校區至本部的跨校區上課需求;13臺觀光車覆蓋桂子山校區北門至南門、東門至國交等線路,兼顧師生不同出行需求。
“惠生服務站”更成為治理的“便民支點”。2025年9月1日,由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車輛管理所指導建立的“電動自行車惠生綜合服務站”在華師正式啟用,這是武漢高校首個“一站式”電動自行車服務點,集“注冊登記、上牌上碼、維修保養、回收回購、安全宣導”于一體,剛啟用就收獲師生好評。
“以前想給電動自行車上牌,得跑到校外的車管所,排隊大半天都不一定能辦完,現在在學校里半小時就能搞定,還能免費給車做檢修,太方便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研一學生張同學說,上牌后,學校還免費送了他3C認證的安全頭盔。
據介紹,服務站為師生提供“整車胎壓檢查、免費配螺絲、線路排查、電機檢查、整車燈光測試、充電器檢查、免費注油、免費打膠、全車剎車檢查、控制器檢查”10項免費維修服務。
“治理校園電動自行車,不只是為了維護交通秩序、消除安全隱患,更重要的是借此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安全意識。”華師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倡導綠色出行,學校也正積極探索出臺相關措施,鼓勵學生減少對電動自行車的依賴,“我們希望‘多走路、多鍛煉’不僅能成為一種習慣,更能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