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屏 通訊員 柯琴
“那天楊同學請假,我告訴了他今天的作業。”
“有天小區里外賣員送外賣時有個外賣掉地上了,我趕緊跑去幫他撿起來。”
“早上有只鳥飛進我家樓道,雖然非常害怕但我還是去開了窗,小鳥飛走了。”
11月3日,武漢市光谷第八小學(下文簡稱“光谷八小”)上起“成成少年踐‘三好’,微善舉育好公民”公開課,多名四年級學生隨后走上學校或班級講臺,講述自己的“微善舉”故事。臺下同學反響熱烈:原來這樣就算“微善舉”,我也做過!
這些上臺分享的孩子,都是在寫班級《循環日記》“日行一善”或“好事天天做”專欄時給老師、同學留下過深刻印象的。“上周三,老師說以后寫《循環日記》的同學要多寫一欄自己做的‘微善舉’。我擔心沒有好事可做,走在路上特別留心,看到有外賣員叔叔掉外賣后,馬上去幫忙。”410班學生賀薏霖不好意思地說,沒想到她做的這件很小的好事得到了爸媽、老師、同學們的夸獎。
“開展‘微善舉育好公民’行動才幾天,孩子們已發現,它真正是‘舉手之勞’,只要你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就能體察到他們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幫助。”401班班主任王曉雙說,分享中有學生說,做“微善舉”使他有了幫助他人的成就感,也使他更關心他人。
家長們也注意到,“微善舉”行動使學生的主要成長場域從學校、家庭拓展到了社會。“學校一直有推‘十個好習慣星章評價指標’,要求學生每天打卡,做到言行文明、熱愛學習、作業工整、堅持閱讀、演奏樂器、堅持運動、喝三杯水、擁抱家人、樂于分享、勤于勞動。我家小孩堅持得很好,打下了善良、勤快的底色。現在‘微善舉’提出了更高要求,沒有具體任務,他得參與生活,去共情他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一個社會人成長。”307班學生姚安悅媽媽黃在玲說。
“為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維度上發展,湖北推出了‘新三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即在學校做‘好學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會做‘好公民’)。以前我們關注孩子在學校、家庭的表現比較多,‘十個好習慣’也基本都是對他(她)在學校、家庭的要求,對于如何培育主動為自己、他人和社會承擔責任,傳遞正向價值的‘好公民’,我們想到了‘微善舉’這個小切口,孩子能很快上手,也能長期堅持,做久了,就能從‘他律’轉為‘自律’,學生的公民素養能自然從中生發。”光谷八小黨委書記李娟萍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