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深秋的風,吹來豐收的訊息,也喚醒奮斗的記憶。
去年此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踏上荊楚大地,走向博物館、農村、科技和產業創新平臺,一路調研思索、解題定調,幕幕場景,歷歷如昨。
“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飽含深情的使命賦予,重若千鈞的目標定位,給全省上下以強大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前進動力。
一年來,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頂壓前行、攻堅克難,發展曲線昂揚向上。全省上下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千帆競發向支點,大省之為、大省之進、大省之穩的足跡清晰有力。
(一)
文化是歷史的星火,也是現實的回響。
今年國慶中秋“超級黃金周”,全國首個沉浸式楚秦文化體驗街在云夢縣博物館開街,人潮如織。
云夢,湖北面積最小的縣,今年1—7月,累計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多元,為湖北縣域文旅消費寫下一個鮮活注腳。
今年7月,站在長飛先進半導體武漢基地嶄新的廠區前,一名基層干部望著眼前筆直的馬路,回憶起兩年前的瓦礫遍地,不禁感慨:這不僅僅是修建廠房,更是磨煉一種干事創業的文化、一種拼搶實的精神。如今,這片泥地已蝶變為全國最大碳化硅半導體生產基地。
一則是文博熱的故事,一則是發展熱的故事,不同的場景,其實源出一脈:文化這根堅固的長線,串起“我們是誰”的清醒、“我們能做什么”的篤定、“我們將走向何方”的從容。
去年湖北之行,總書記多次講到歷史文化。在云夢縣博物館考察時,總書記深情寄語“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聽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后,總書記既肯定“湖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又從“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等多個方面把脈定向。
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追新逐奇的進取精神、兼收并蓄的融會精神、崇武衛疆的愛國精神、重諾貴和的誠信精神……歷史煙波之中積淀的荊楚文化特質,在時代的土壤中不斷別開生面,煥發生機。
一年來,“神武峽”和“赤黃紅”兩大文旅主軸不斷提升顯示度,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聲音傳向世界;“三大精神”凝聚起更強勁、更高昂、更飽滿的精神能量和實踐能量,充盈于穩增長、強科技、壯產業、促改革、防風險、惠民生各項工作之中;“干部素質提升年”激發出更加蓬勃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的“推背感”更大更強。
補短板、搶賽道、鍛長板、強筋骨,風雨兼程的行進,有文化的力量在為我們提神鼓勁。那些照亮“來時路”的文明火種與精神豐碑,進一步內化為湖北人民的風貌與氣質,融入湖北發展的萬千氣象。
(二)
城鄉融合、區域協調,是加快建成支點的演進趨勢,也是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
秋意漸濃,潘家灣鎮四邑村,新翻的泥土之上,甘藍簇立,如同跳躍的音符,奏響大地樂章。依托科技育種和現代化生產模式創新,“北有壽光,南有嘉魚”的特色品牌,亮度還在不斷提升。
今年9月28日,襄荊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這條北起襄陽、南至荊門,全長116公里、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推動湖北正式進入高鐵環線時代。湖北構建協同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筆,由“九省通衢”邁向新時代“九州通衢”的關鍵一躍,從夢想變為現實。
從勉勵當地干部群眾“走科技之路、質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種植這個富民產業進一步做好,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到強調“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從寄語“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到囑托“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基層治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的諄諄話語,思考的是一地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可持續性。
湖北,唱響了向難求成、進位爭先的激昂之聲。
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全線貫通,為全球城市濱水空間更新提供了寶貴范例;鄂州聚力建設“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天門出臺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數萬人帶著技術和經驗返鄉就業創業……一個個“家門口”的幸福故事,印證了城鄉差距的逐步縮小。百強縣進位、千億縣擴容,8個全國百強縣組團逆襲,18個縣市入選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縣域“星火”日益形成燎原之勢。
湖北,彈奏出攜手奮進、美美與共的協作曲調。
年底,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就要通車,漢襄宜“金三角”高鐵圈將進一步提速。打造“運河上的鄂湘贛”“軌道上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科創鏈上的中三角”“產業鏈上的都市圈”,隨著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支點承載的輻射功能日益增強。
支點的要義,不僅在于地理區位之“中”與發展規模之“大”,更在于其帶動區域發展的樞紐功能、引擎效應。既補各自的短板,又鍛造共同的長板,將各地的潛能、城鄉的動能,匯聚成湖北發展的勢能,支點建設就有了更強的后勁。
(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高技術制造業表現尤為亮眼,增加值增長13.5%,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26.7%。
在傳統優勢領域,北斗、高端醫療等產業經持續深耕,解決了一個個世界性難題;在新興領域,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科技、6G、生物制造等產業,顯現出強大爆發力。
堅持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打造了以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湖北實驗室、國家級創新平臺等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45家,位列全國第四……這份創新“家底”,是支撐湖北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利器,也是驅動湖北未來發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赴光谷考察,對湖北科技創新寄予厚望,要求湖北“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既有科技創新的優勢,也有工業大省的基礎,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打好主動仗,湖北責無旁貸。
從青銅冶鑄的古代輝煌,到近代“漢陽造”的工業先驅,再到今日光谷的創新涌動,創新基因深植于湖北血脈。在科技創新的語境中,“策源”之“策”意味著策動、牽引、輻射,“策源”之“源”意味著源頭、活力、潛力。“策源”之根本,就是搶占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制高點的歷史機遇,就是擔負好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
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是我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讓更多的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這里涌現,并有效地向中部地區、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輻射擴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就能在夯基壘石中加快構筑。
(四)
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開放是進步的必由之路。
不要抵押、沒有擔保,只要信用達標,無論是中小企業主、科技型企業主還是農民,都可以從銀行貸走1000萬元——這項湖北首創的政策,已發放貸款突破1000億元,旨在深層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顯示出湖北銳意改革的決心和魄力。
面向發展的需要,湖北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加速數據要素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突破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不斷重塑自身發展新優勢,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縱深。
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已成為觀察湖北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10月16日,全球光學巨頭蔡司入駐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標志著鄂州不再只是作為貨物的“中轉站”,而是從國家級物流樞紐邁向供應鏈創新策源地。今年開年,《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公布,武漢—鄂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榜上有名。
全局上謀劃,關鍵處落子。一項項改革舉措彼此呼應、連點成面,生動詮釋了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辯證統一,記錄了改革向深層次掘進與向更廣闊領域拓展的堅定步伐。
湖北是中西部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1981年,中國首家中美合資企業“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成立,拉開湖北利用外資的序幕。40多年來,湖北始終以開放姿態向世界張開雙臂。從古代的“萬里茶道”節點,到近代通商口岸,再到如今的陸海空三大“絲綢之路”,湖北正加速從沿海開放的“后隊”邁向新時代內陸發展“前隊”。
由此,我們感悟總書記交給湖北的重任——“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勇于探索”,這既是湖北自身發展之必需,也是湖北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之必然。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鋪展了下一個五年的康莊大道。站在“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湖北以先行之姿、實干之為,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高水長不辭其遠,披荊斬棘不改其志。即將站上又一個五年的起跑點,我們仍需牢記囑托、錨定方向,乘勢而上、敢闖敢試,以更扎實的作風砥礪奮進,以更拼搏的姿態攻堅克難,把加快建成支點的腳步邁得更快更穩,書寫更加絢麗的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