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第十一中學語文教師胡雯媛斬獲全國青教賽中學語文組一等獎。
硚口教育
潮涌漢江灣,教育譜新篇。“十四五”以來,武漢市硚口區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院士文化、冠軍文化、行知文化、健康文化四大特色鑄魂,深入實施“七大工程”,推動區域教育邁上新臺階。
五年砥礪,碩果盈枝。硚口教育先后獲得“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試點區”“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先進集體”等十余項國家級榮譽,吸引各級媒體逾兩千次聚焦。從視力防控到“雙減”落地,從校園建設到數字食堂,多項創新成果獲教育部專項調研并推向全國,省委主要領導多次調研、批示肯定,區域教育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紅色引擎聚合力 擎旗奮進促發展
在崇仁路小學,以“尚德伙伴,一同成長”為主題的黨建工作室,構建起“一室、一廊、一館”的紅色教育矩陣。學校推動“黨建+質量”深度融合,積極開展“五星級”黨組織示范創建工作,引導黨員在學習、改革、師德師風、志愿服務及伙伴共進中爭創一流。
該校創新開展“微黨課”,推動黨員干部人人上講臺,延伸打造多元思政課程,相關成果獲評“湖北省中小學黨建工作十佳創新案例”,“崇仁尚德”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助力學校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校園”。
這正是硚口教育以黨建引領發展的縮影。“十四五”以來,硚口區始終將黨建作為事業發展的“紅色引擎”,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
在思想建設方面,硚口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謀劃,該區教育局黨委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五年來累計開展各類專題教育780余場,覆蓋30萬人次;通過“五進、三問、三查”下基層機制,解決基層難題700余個。
組織建設全面夯實,全區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試點轉型率達100%。依托“黨建+”融合模式,19名黨員和15所學校榮獲省市區“兩優一先”表彰,多個黨建品牌獲評省市十佳案例。
思政育人體系持續完善,全區構建“三全”(全學段銜接、全學科浸潤、全領域參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新格局,11所學校思政課獲評市級“金課”,武漢市第一職業教育中心教師劉麗芬榮獲全國思政課教學競賽一等獎。“同上一堂思政課”活動覆蓋師生20萬人,線上點贊超15萬次。
清廉建設成效顯著,該區創新推出“兩單四卡”機制,建成市區兩級清廉示范校47所。“數字食堂”監管成效獲省委主要領導肯定,清朗健康的教育生態日益鞏固。
五育融合結碩果 全面發展奏強音
今年中考,武漢市十一初級中學京漢校區三位學子躋身“高分保護”行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學霸并非“刷題機器”:王凌楓課余喜愛蒔花弄草、照顧動物,余秋默熱衷閱讀與滑冰,韓羽則喜歡在羽毛球場上揮灑汗水。
他們的多元成長,生動詮釋了“十四五”以來硚口區以“院士文化、冠軍文化、行知文化、健康文化”為引領,構建五育融合育人體系的實踐成果。
學業質量實現全面突破。中考普高率、高考“超一流”大學上線人數、一本上線人數再創新高。高考過“超—流”大學線10人,—本上線人數達1317人;中考普高率由 72.5%增長至 82.7%,武漢市第一職業教育中心本科錄取人數連續12年位居全省第一,武漢英中持續鞏固全國第二、中部第一地位,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超95%畢業生圓了大學夢。
體藝科技領域同樣精彩紛呈。通過“兩重一輕”健康促進行動,全區學生體質優良率實現新突破,近視防控成效顯著。體育競技蟬聯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27連冠,校園足球獲市級以上獎項55項。藝術教育碩果累累,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舞蹈《鳳凰》榮膺全國藝術展演一等獎。科技教育蓬勃發展,獲獎超千人次,武漢四中“博學農場”傳承的“種子精神”獲媒體聚焦。
“雙減”改革形成特色模式。全區創新構建的“街為單元、四頭聯動”治理模式入選全國優秀案例。山鷹小學通過“日日有活動、周周有賽事、月月有主題”的機制,將健康理念融入日常。“五有五藝”文化節覆蓋師生50萬人次,5所學校入選武漢市“雙減”創新樣板,素質教育的“硚口模式”正綻放獨特光彩。
“三名”工程筑基石 名校矩陣強動能
今年8月,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現場,武漢市第十一中學語文教師胡雯媛以一堂圍繞李白《將進酒》的深度教學,斬獲全國青教賽中學語文組一等獎。
這位曾因參與《奇葩說》錄制而備受關注的“網紅教師”,面對“兩小時十萬元”的直播邀約,選擇了堅守三尺講臺,詮釋了新時代教師的教育初心。
“十四五”以來,硚口區立足“強師優教”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現有國家級、省級名師及骨干教師300余人,區級以上骨干教師1600余人,高層次人才數量穩居全市前列。近600人次教師在各級競賽中獲獎,14節教師課例獲評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
在名校長隊伍建設方面,全區擁有市級以上名校長20人,其中3人入選“荊楚名校長”。依托15個名校(園)長工作室和24個名師工作室,教育教學研究成效顯著:硚口區實驗小學課題獲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井岡山小學STEAM教育探索獲市級特等獎,13項成果在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脫穎而出,3項成果以100%獲獎率斬獲首屆省級一等獎。
名校品牌建設同樣成果豐碩。通過“名校雙學區”品牌擴張與優質資源引進,武漢外校小語種基地校成功落戶,為區域教育國際化注入新動能。
目前,全區擁有省級示范學校(園)9所、市級示范學校(園)16所,各類市級先進校97所。武漢市第十一中學、武漢四中等獲評全國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崇仁漢濱二小成為“全國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先進單位”,紅旗村小學打造全省首個“零碳校園”。這些特色鮮明的學校,共同構筑起硚口教育的“品牌矩陣”。
優化資源布局 筑就教育新高地
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與品質提升,是硚口區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十四五”以來,硚口區通過系統性規劃、戰略性引進與數字化賦能,構建“公平優質、開放創新”的教育新生態,助力區域教育跨越式發展。
在教聯體建設方面,硚口區以“五個一體化”為核心,構建了幼兒園“3+3”、小學“5+5”、中學“1+4+N”的教聯體發展架構。通過管理、師資、教學、考評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讓每一位學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戰略性引進國際教育資源的舉措成效顯著。今年秋季,武漢外國語學校小語種基地校正式啟用,作為九年一貫制公辦外語特色學校,開設德語、法語、日語等課程,打造了小語種教育新高地。毗鄰的武漢英中漢江灣校區也已建成并即將投用。兩所名校的落地,使漢江灣成為省、市優質外語特色教育的集聚區,顯著提升了硚口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在優化資源布局上,硚口區堅持“城市更新到哪里,名校雙學區就布局到哪里”,推動崇仁路小學、十一初、十一中等優質品牌向西部特別是漢江灣地區布局。近年來,全區著力辦好家門口教育,新改擴建武漢外校小語種基地校、同濟附小寶豐校區等中小學4所,新增優質學位7800個,小學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中心城區第一。
數字化賦能為教育未來塑造新優勢。武漢市第十一中《數字化場景應用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和井岡山小學《人工智能賦能跨學科學習》等案例亮相2025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展現了硚口教育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探索活力。通過技術驅動創新,硚口教育正穩步邁向更加均衡、優質、開放的發展新階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