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有這樣一群研究人員,甘坐“冷板凳”,努力穿越時間的長河,讓出土的簡牘文獻臻于完備,形成善本。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云夢出土秦漢簡牘展時,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魯家亮聆聽在側。一年后,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仍歷歷在目:“總書記強調,‘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這激勵著我們繼續深耕‘冷門絕學’,做好簡牘研究工作,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實。”
古人的“九九乘法表”長什么樣?漢代“公務員日記”記錄了什么?今年6月,武漢大學“家國信史——長江中游簡牘文物展”開幕,作為此次展覽的學術顧問,魯家亮多次為展覽公益講解,向觀眾們揭示其中蘊含的家國信史,透過簡牘文獻的遺墨重光,展現秦漢時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體味他們的人間煙火。
“簡帛中心是全國簡牘整理與研究的重要陣地。作為研究人員,我們不僅要深入挖掘簡牘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向公眾講好簡牘中的家國故事,這是對總書記囑托的最好回應。”魯家亮說。
簡牘文獻出自古人手筆,維系卷冊的編繩大都朽敗無存。有的簡牘破碎嚴重,需要先通過考釋文字、綴合殘片、重建簡牘個體在卷冊中的次序,將文本恢復到書寫當初的面貌,然后才能進入后續深入閱讀、利用的環節。
“我們正在與湖北省內多家文博機構合作,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編纂出版大約一百卷規模的《湖北出土簡牘集成》,完成對湖北出土簡牘全面系統的整理、著錄和解讀。”魯家亮介紹,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曾與團隊花費幾個月時間,才將睡虎地西漢簡牘《質日》中的8個殘片綴合成半支簡,而將出土簡牘文獻編撰成冊,更是一項可以以十年為周期、深耕不輟的浩大工程。
魯家亮表示,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師生將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國家重大文化戰略為宗旨,以簡牘保護、整理和研究為目標,持續推出高質量的簡牘著錄專刊和復原、闡釋國家信史的研究著述,切實推動簡牘文獻的保護、整理、研究和利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