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濱江數創走廊。
武昌區
科技創新,世界百年變局的“關鍵變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浪潮奔涌,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環保等新興領域方興未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的殷殷囑托,武昌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之路,以數字經濟為“主引擎、主動力”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
2024年,武昌區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近50%,轉型升級成果斐然。
這不是簡單的動能轉換,而是一場關乎發展、關系未來的深刻變革。
看數字經濟;“黃鶴樓星空計劃”深入實施,小洪山科學城建成投用,武漢濱江數創走廊加速崛起,全區集聚數字經濟核心企業超過9500家。
看機制創新;“人才十條”提出2年內引進450名高層次人才促進武昌轉型發展,首批“撥轉股”項目單筆最高可獲得400萬元支持。
看“雙碳”戰略;“中碳登”落戶確立全球碳交易核心樞紐地位,環沙湖雙碳經濟帶集聚效應凸顯。
看創新生態;首義科創母基金撬動效應顯現,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博士創新創業聯盟、大學生留漢工程成效顯著。
生機勃勃的畫面,不斷展現武昌科技創新“量”“質”并舉、有“形”更有“勢”的發展局面。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武昌將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當先鋒、打頭陣,為湖北支點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武昌是新賽道上的“機遇熱土”
“請相信武昌速度,即武昌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請相信武昌力度,即武昌產業轉型的突破力;請相信武昌溫度,即武昌營商環境的暖心度。”
10月22日舉辦的武漢阿里中心開園活動上,武昌區有關負責人向全國數創企業喊話:來武昌,共享產業躍遷背后蘊藏的無限商機。
10月31日,在“北斗領航·智鏈京漢”武漢武昌北斗產業招商招才推介會上,武昌區發布首批“十大應用場景”機會清單,涵蓋低空智眼、北斗智巡、物聯智護等多個應用領域,以開放姿態誠邀各方企業共繪新興產業新篇章。通過“場景收集—梳理分類—供需對接—宣傳推介”的全流程服務鏈條,推動場景落地和企業引育,逐步構建“需求牽引—技術落地—產業集聚”的場景招商新范式。
近年來,武昌瞄準數字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以“黃鶴樓星空”計劃為引領,統籌傳統主導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推動新質生產力聚勢成形,正成為新賽道上的“機遇熱土”。
實力筑基 智力賦能
武昌有底蘊有動能
武昌是承載千年文脈的魅力之城,這里既有黃鶴樓的千年詩韻,也有辛亥首義的革命榮光;既有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更有“五首之區”的戰略擔當。
作為華中地區總部經濟的新高地,區內匯聚了超百家總部企業、28棟億元樓宇,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市中心城區率先突破2000億元,2025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居中心城區首位,在中國城區經濟百強榜中連續6年領跑全省。
轄區擁有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等25所高校院所,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院”院士達28位,在校大學生超20萬人,是全國知名的智力資源密集區。
近年來,武昌著力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先后建成3個概念驗證中心、13家中試平臺。同時組建武漢數據智能研究院、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湖北省北斗衛星技術應用協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以高水平的知識供給支撐科技創新發展。
優越的區位條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的科教資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供了豐沃土壤。
空間聚勢 產業成峰
武昌有載體有支撐
經濟發展要靠產業承托,產業集聚則需要空間載體。近年來,武昌著力加快為武漢濱江數創走廊擴容提質。
一方面發揮武漢盟碩、微思敦等頭部企業鏈主作用,構建SaaS產業集群,全力打造武漢軟件服務特色集聚區。一方面引進阿里巴巴華中總部、浪潮云湖北、保倫電子等領軍企業,構建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圈。
8公里外的中科·武大智谷,則依托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科研和人才優勢,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昌從“書架”走上“貨架”。
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中科·武大智谷范圍內不僅新建3座高品質園區,還引導6棟存量樓宇“騰籠換鳥”聚焦科創產業。
在斗轉科技園,開普勒、鳴飛偉業、小鶴科技等一批北斗應用企業發展壯大,“豎起來的北斗產業園”擦亮了北斗產業的武昌名片。
搶抓國家加強“雙碳”市場建設的重大機遇,武昌圍繞碳匯大廈,加速環沙湖雙碳經濟帶成形。“一棟樓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碳匯大廈,吸引了90余家“雙碳”企業入駐。同時以其為引領,梳理盤整周邊樓宇20棟、產業空間100萬平方米,吸引460 余家涉碳企業環沙湖集聚發展。
政策護航 服務筑夢
武昌有誠意有實招
營造熱帶雨林式的產業生態,營商環境優化是前置條件。
武昌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創新推出“零號員工陪伴成長”計劃,做到“不叫不到,有呼必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
同步構建的“一站七中心”服務體系,形成涵蓋項目孵化、企業培育、招商引智等全流程的服務模式,實現“服務跟著項目轉、政策跟著產業定、要素跟著企業走”。
武昌堅持以融合創新引領聚新提能,整合建立覆蓋“成果策源—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工程化開發—產業化應用”全過程的成果轉化服務供給體系。
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吸引、培育、匯聚一批引領行業未來的高能級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出臺人才專項政策,支持創新創業,推動院士領銜項目就地轉化。支持企業上“云”用算,每年為轄區企業提供價值1000萬元的云服務券。創新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模式,設立“撥轉股”專項資金,專項額度達5000萬元,單個項目最高支持400萬元。
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武昌還組建了首義科創母基金,協同武漢基金、長江基金等形成千億級基金矩陣,精準扶持初創企業和小微科技企業。首個市區共建博士后人才公寓,切實為在漢重點高校院所的博士后人才解決“安居之憂”;做優武漢青年人才之家·壹號驛站安居品牌,為外地來漢創業青年提供15天免費住宿,辦好人才關心的“關鍵小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