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雪茹 楊千帆
87位快遞小哥,3年間累計上報、協助解決各類社區問題1300余件,解決率高達98%。這支隊伍為什么“愛挑刺”?“戰斗力”又為何這么強?10月2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市江夏區,探訪了這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務隊——“紅騎俠”。
“順手一拍”背后的武漢速度
“紅騎俠”的發起人叫劉濤,38歲,有著14年快遞從業經歷,保持著送貨百萬件“零差評”的紀錄。他曾獲中國快遞協會“快遞小蜜蜂”稱號,卻是一位失去右臂的小哥。
2022年6月,在江夏區委組織部、橋南社區黨支部的支持下,劉濤發起成立“紅騎俠”志愿服務隊。“剛開始劉濤找到我,我立馬就答應了。”“初創隊員”張小強說,“跟著劉濤干快遞這些年,我知道他是個靠譜的人。再說,能為社區做點事,傳遞正能量,我們義不容辭。”
這些穿梭在城市中的快遞員、外賣騎手們,從此多了一個新身份——城市治理的“移動天眼”。建立之初,隊伍就展現出驚人的工作效率。通過專屬微信群,社區、城管、水務、交管等部門與“紅騎俠”實現即時聯動。一個2米深的坑洞,24小時內修復;一處出故障的紅綠燈,半小時后恢復運轉……
“現在,區委社會工作部派專人來管理我們的微信群。我們在前方做好‘移動天眼’,他們在后方精準調度,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這已經成了大家的一種工作習慣。”劉濤自豪地說,“基本上當天反饋當天處理,再晚也不會超過72小時,我們‘武漢速度’真是不賴!”
從“被溫暖”到“溫暖社會”
“是這個世界先溫暖了我,我才想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劉濤道出了成立“紅騎俠”的初心。
居民們用各種方式溫暖過這群特殊的“鄰居”——包裹不小心掉在路上,路人會主動幫忙撿起;為了讓他們少跑幾趟,退貨時會攢在一起再通知上門……
更多溫暖來自社會。在江夏,87個戶外工作者驛站遍地鋪開,24小時不打烊,提供飲水、休息、充電、藥品等基礎服務。今年,江夏區委社會工作部推出“暖‘新’十大行動”,“小哥食堂”提供優惠餐食,“友好商圈”配備充電服務,并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技能培訓+”計劃,教會了騎手們急救知識和電動車維修等技能。
新就業群體每天走街串巷,容易發現社區里一些藏在細枝末節的不便。劉濤堅定地認為,“我們不是在‘管閑事’,解決這些問題,讓社區不斷變好,能夠和居民們共享同一個美好的家園,我們覺得很滿足。”
在劉濤等初創隊員帶動下,這支隊伍發展到87人,越來越多的小哥從大街小巷的送貨者,變為社區治理的巡查員。他們將專屬標志貼在車上亮明身份,在社區里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今年6月,江夏區委社會工作部給我們頒獎授旗,這份認可讓我們干勁更足了。”“紅騎俠”的職能也在不斷拓展——配送途中捎帶反詐宣傳單,休息時間參與助老幫扶,接受專業培訓的隊員隨時準備應急救護……隊伍成立了流動黨員黨支部,橋南社區也建起“流動黨員之家”,黨組織的引領讓隊伍凝聚力更強。
橋南社區黨支部書記肖志明說,“‘紅騎俠’讓新就業群體在咱們這里多了‘社區治理參與者’的身份,這為我們提倡‘大家事大家管’的治理氛圍做出了表率。”
“紅騎俠”的故事正被更多人看見。劉濤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受區委社會工作部邀請,正在排練話劇《無名的人》。”這些曾經“無名”的奔波者,正走進城市的聚光燈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