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巴西烏魯庫11月3日電 通訊|在能源開發中加強生態保護——探訪位于巴西亞馬孫雨林腹地的烏魯庫油氣生產基地
新華社記者陳威華 王天聰
巴西石油公司(巴油)在亞馬孫雨林地區運營巴西最大陸上油田——烏魯庫油氣生產基地。30多年來,巴油在烏魯庫基地積極探索在能源開發中加強生態保護,取得突出成績。在2025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于巴西召開前夕,記者前往這個位于亞馬孫雨林腹地的油田一探究竟。
烏魯庫距離巴西亞馬孫州首府馬瑙斯650公里,隸屬于科阿里市,臨近亞馬孫河支流烏魯庫河。它所在的索利蒙伊斯盆地是巴西第二大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達400億立方米。烏魯庫油氣生產基地自1988年投產以來持續穩定運行,每日開采原油和天然氣,為巴西北部地區提供重要能源支持。
烏魯庫油氣生產基地總經理希爾特·班代拉介紹,早在20世紀70年代烏魯庫所在地區發現大型氣田之初,如何在不破壞原始雨林的前提下進行開采就已成為巴油的主導戰略。當時,參與項目論證的專家們一致提出:“一定不能以破壞雨林修建公路的方式進行開發!”為此,巴油與當地一家航空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每天動用飛機運送人員和物資。在烏魯庫河適合通航的時候,大批物資也會通過水路從馬瑙斯運來此地,而基地產生的固體生活垃圾則主要通過水路運往馬瑙斯處理。
37歲的工人埃爾布松來自距離烏魯庫最近的小城市卡拉瓦里,兩地相隔超過100公里。每隔14天,他需要乘坐公司提供的直升機通勤。和他一樣,從領導到普通員工,烏魯庫基地的1000多人都需要乘坐飛機或直升機往返居住地和基地。
在烏魯庫基地投產之前,亞馬孫地區居民所使用的液化氣主要靠外部運入,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大量貨輪往來也會造成環境污染。1988年基地投產后,烏魯庫基地直接將開采的天然氣加工成液化氣,供應包括馬瑙斯在內的巴西北部地區居民日常所需;而開采出來的原油,則由位于馬瑙斯的煉油廠加工,不僅滿足本地能源需求,還大量銷往外地。
2006年,烏魯庫-科阿里-馬瑙斯天然氣輸氣管道投入使用。擁有200多萬人口的馬瑙斯市將原本使用燃油發電的7座電廠全部改用天然氣發電,僅此一項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20萬噸。
班代拉介紹說:“如今,基地每天生產超過1300萬立方米天然氣,滿足了巴西北部地區居民80%的用氣需求,僅每天向馬瑙斯供氣就超過510萬立方米。部分東北部地區居民也從中受益。”
目前,在基地擁有的全部100口井中,75口正在運行。在10號井,負責現場監測的工程師拉斐爾·沙維斯從管道口接了一杯從地下1700米抽出的油氣水混合物,向記者展示,其中天然氣很快就揮發了,只剩下液體,油在上,水在下,層次分明。他說:“烏魯庫的原油很輕,因此提煉難度較低,在市場上的價格更高。而伴隨油氣抽出來的水,在基地經過處理后將重新注入到地層中。”
根據巴油發布的年度《氣候變化手冊》,2024年該公司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總計為4700萬噸二氧化碳,與2015年相比減少40%。巴油的遠期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運營排放碳中和。
記者注意到,10號井的邊上安裝了一套光伏系統,為自動抽油機供電。負責減碳計劃的雷娜塔·卡瓦爾坎蒂表示,烏魯庫基地自投入運營以來就高度重視減碳,一方面使用天然氣發電以滿足基地電力需求,另一方面也在逐漸引入更環保的光伏模式,因此成為巴油全部生產基地中的環保樣板。烏魯庫基地已有35口井使用光伏供電,預計從2026年初開始,運營中的油井將全部使用光伏供電。
作為亞馬孫雨林中的生產基地,烏魯庫基地還在執行一個重要的環保項目——生態恢復。基地自創立以來,持續開展植樹造林計劃,以補償工業開發造成的毀林現象。班代拉說:“截至今年6月,我們已經種植150萬棵各類樹苗。”
在已經廢棄的“大嘴鳥生活區”,展板上的前后對比照片顯示,當年為建設生活區而平整出來的土地,如今大部分都已種上各種樹木,郁郁蔥蔥。臨離開基地前,班代拉開著一輛比亞迪電動車到“大嘴鳥生活區”跟記者會合,埃爾布松帶著大家,每人種下一棵紀念樹,守護亞馬孫雨林這個“地球之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