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客戶端訊(通訊員劉青松、劉啟梅)近年來,宜都市以秸稈綜合利用為突破口,積極探索農業綠色轉型路徑,逐步構建起“還田+離田+收儲運”與“五化”利用有機銜接的發展格局,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目前,該市秸稈年綜合利用量約14.5萬噸,綜合利用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走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政策引領,筑牢秸稈綜合利用根基

為系統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宜都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專項工作專班,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廣泛聽取基層意見,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并優化鄉村振興獎勵扶持政策。對收儲利用秸稈50噸以上的村集體,按每噸50元給予補貼,充分調動基層參與積極性;在農作物集中收獲期,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巡查指導與技術服務。
同時,通過“培訓+樣板”雙軌推進,近年來累計舉辦各類秸稈綜合利用培訓百余場,創建市鎮兩級綜合利用樣板十余個,實現技術入戶率100%,讓農戶、主體懂技術、會操作。
體系支撐,激活資源循環鏈條

按照“就近就地、劃片收儲、集中轉運、規模利用”的原則,宜都市構建起“組有堆放點,村有收儲站,鎮有收儲中心,市有利用企業”四級收儲運用體系,打通秸稈從田間到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為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該市創新推出“環保超市積分制”,農戶將秸稈送至指定收儲點,即可按重量兌換積分,積分能直接兌換農資或日用品。以楓相樹村為例,每畝田秸稈可兌換60積分,相當于60元實物價值。截至目前,該模式已累計兌換價值6600元的物資,形成“農戶受益、資源循環”的良性互動機制。
“五化”并舉,拓展秸稈增值空間
圍繞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五化”方向,宜都市推動秸稈多元化、高值化利用,讓“廢秸稈”變身“香餑餑”。
目前,全市年肥料化利用秸稈約10萬噸,通過覆蓋還田、“秸-飼-肥”等模式,助力化肥減量增效,提升土壤有機質;飼料化利用3.6萬噸,有效緩解畜牧養殖飼料資源緊張;其余部分則用于生物質能源、基料化等新興產業,推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全市已培育秸稈利用規模主體20余家,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鏈條完整的秸稈綜合利用網絡。
機制保障,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宜都市將秸稈綜合利用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年初出臺扶持政策,夏季啟動收儲,市農業生態環保中心全程跟蹤指導。每年11月中下旬收儲結束后,組織專班對各鄉鎮(街道)進行抽查核驗,依程序兌現獎補資金,確保惠農政策落到實處。2024年,該市共對24家利用主體發放補貼108.8萬元,持續激發市場活力。
下一步,宜都市將繼續推進秸稈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推動產業模式向低碳循環升級,為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堅實支撐,全面加快農業農村綠色轉型步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