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珺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角度看,系統性變革通常旨在回應兩類問題:針對社會發展中已然涌現的結構性矛盾和風險,通過系統整體設計實現系統性重塑;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復雜問題所引發的異質性博弈,通過系統集成強化協同穩定體系。系統性變革不是短期階段性局部實踐,而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整體性重構。
就中國社會而言,“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的戰略任務之一。其目標顯然不僅關涉主流媒體自身的改革發展問題,而是落子謀全局。十多年來,新時代媒體融合創新實踐已在媒介組織調整、數智技術迭代、內容生產創意、融合記者轉型、社會治理嵌入、國際傳播突圍等多個方面取得進展,但仍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存在明顯差距。
當前,系統性變革面臨用戶出現的新聞回避、倦怠和排斥等行為轉變,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普及帶來的技術融合壓力,優質內容供給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消費類平臺成為新興輿論場,國際輿論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等挑戰。回應挑戰,應著力倡導和加強開放式創新。
媒介作為開放式的公共場域,既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廣泛連接社會不同子系統的融合入口。作為一種信息交流、事實傳達、對話交往、意義生成和價值匯聚的中介和通道,媒介是不同社會制度中聯結、協調和生成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必要節點,并逐漸演變為人類社會共在之“綠洲”。開放式創新旨在建立一種與媒介共生的共享、共有、共創的韌性生態系統,通過支撐和激勵人—機—人多重傳播主體之間的創造性生產和持續交互實現物質、文化、意涵和制度的總體進步。
尤其重要的是,系統性變革應通過開放式創新重建與廣大公眾的對話溝通和情感交流,提升社會信任和凝聚力。將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新聞傳播“在人民和人民的日報之間連續、熱烈的相互作用”的主張延續到數字交往語境中,我們應該秉持,將心中有熱愛、腳下有泥土地,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作為開放式創新的實踐基礎。但令人失望的是,當下不少新聞是“網絡爆料、媒體跑腿”的簡易“產品”,甚至將AI模擬社會真實視為新聞替代品,它們不再是新聞工作者親自在場、深入調查、事實核驗、探索真理的作品。甚或出現主流媒體陷入追逐熱點、崇尚“爆款”的影響力幻覺中。推進系統性變革中,若不能通過開放式創新真正地、深入地連接大眾,激發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系統性變革恐會導致新的封閉。
開放式創新需將系統觀念視為系統性變革的基礎思想和工作方法。媒介兼具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雙重屬性,也是再現和協調政府、市場和公眾相互作用的社會建構力量。德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盧曼在其極具影響的社會系統理論中,曾將溝通理論與系統理論、進化理論整合在一起。他認為,媒介“將不可能的溝通轉化為可能的”,溝通作為社會系統的基本組成單位,可實現差異性系統/環境之間的意義傳遞,進而推動社會文化的進化。
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需行棋觀大勢。開放和協同是系統性變革的前提,可立足媒介自身的連接性、包容性、對話性的開放特質,創新與大眾連接、面向人民之問、尋求公共利益的高質量發展,將新型主流媒體鍛造為高水平社會治理的信息中樞和行動空間。同時,系統性變革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氣和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走出技術主導或市場主導或控制主導的路徑偏向。(作者肖珺為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