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周羅媛)11月4日從全省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培訓會上獲悉,我省62個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62.08億元,修復面積9.66萬畝,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一舉多得的綜合效益,推動單一生態治理向綜合治理轉變。
武漢市江夏區靈山礦區,廢棄礦坑已變身花境公園,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生態旅游新地標;襄陽市將峴山廢棄采石場巧妙轉化為文化景觀,摩崖石刻項目入選全國典型案例;黃石市依托修復后的黃荊山礦區,精心打造濱水游園,謀劃大草甸文旅項目,實現了從“灰色傷疤”到“城市綠肺”的華麗轉身。這些是全省“礦山修復+文旅”模式的生動縮影。
修復不止于復綠,更在于為發展注入新動能。黃石大冶市寶勝灰石廠舊址,在生態修復后成功引進了總投資超34億元的綠電綠氫制儲加用一體化項目,構建起“礦山修復+綠電+綠氫”的循環經濟模式,助力傳統礦業城市向氫能新城戰略轉型。黃石市西塞山區則通過引入新材料企業,有效盤活修復后的土地資源,實現了騰籠換鳥。
在廣袤的鄉村,“礦山修復+農業”模式正將廢棄礦場變為致富良田。孝感市孝昌縣小河鎮通過礦山修復新增耕地540畝,用于發展特色種植。
此外,“礦山修復+光伏”實現綠色能源的接棒利用;利用廢棄礦洞打造的宜昌松宜礦區采煤研學基地,開啟“礦山修復+科普”新路徑;荊門圣境山礦坑開發的越野主題公園,是“礦山修復+體育”的有益嘗試。一系列創新實踐,不斷拓展著礦山修復的功能邊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