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在煥然一新的中國建筑科技館古代建筑展廳參觀古代建筑模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漢代千秋萬代印文磚(局部)。 (湖北日報通訊員 蓋偉濤 攝)

藏家收藏的牛腿(學名撐栱)。(湖北日報通訊員 蓋偉濤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蓋偉濤)16件中國營造學社古建調查時的珍藏樣本、被譽為“史前混凝土”的屈家嶺文化紅燒土、破解《營造法式》彩畫密碼的五彩遍裝斗拱模型……11月4日,位于武漢的中國建筑科技館古代建筑展廳以全新面貌開放,帶領觀眾開啟一場跨越7000多年的建筑技藝探索之旅。
展覽以“源于自然 土木華章”為主題,共分為構、筑、跨、聳、宜五個部分,通過文物、模型、互動多媒體、沉浸式裝置等形式,展現中國古代建筑技藝的燦爛成就。
走進展廳,“牢而不固”的各式榫卯、“墻倒屋不塌”的抬梁式與穿斗式框架、梁柱間兼具結構承重與裝飾功能的層疊斗拱、穹頂上繁花似錦的藻井等,精妙地展現出高超的古建營造技藝。展覽展出的一組源于民間收藏愛好者的老物件格外引人注意,獅座、牛腿、騎馬雀替、綽幕等木構件雕飾精美、題材多樣,展示著古建獨特的藝術和審美意趣。
改陳升級后的展覽保留了部分原有古建縮尺模型,應縣木塔、嵩岳寺塔、佛光寺文殊殿、靈谷寺無梁殿等展品在全新展陳空間觀感更優。在沉浸式觀影區和尾廳多媒體互動區,還可以解鎖“樣式雷”家族發展歷程,了解凝結在中國古建中的世界觀和禮制規范。
值得一提的是,上新的展品中,漢千秋萬代印文磚、明黃綠琉璃斗拱、開封開寶寺塔坐佛醬色釉面磚等16件文物是首次走出清華大學、來到武漢展出。透過展柜可以看到,黃釉、綠釉琉璃滴水上的淺浮雕云龍紋姿態靈動,蓮花紋瓦當、鬼瓦等文物雕飾精妙。5件營造學社題寫殘片,分別清晰地標有“漢長安城西南角墻頭上”等字樣,訴說著中國營造學社調查古建的足跡。
“這些文物實際上是梁思成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收集的古建樣本,目的是未來作科學檢測分析。部分殘件本身的科學價值大于文物價值,它們攜帶的科學信息需要進一步挖掘。”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說,武漢是“九省通衢”,希望以中國建筑科技館為窗口,讓更多人近距離領略中國第一代建筑師投身古建調查保護的匠心和應用科學方法研究古建的追求。
中國建筑科技館于2020年8月19日開館,累計接待游客近120萬人次。古代建筑展廳將作為中國建筑科技館常設展覽展出,文物展期為三個月,觀眾可免費預約參觀。配合展覽,中國建筑科技館還推出“從土到瓦解鎖古建營造密碼”等科普活動,帶領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中國古建的魅力與智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