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饒鴻捷)2025年10月31日,江南±800千伏換流站至東新500千伏線路工程一次性送電成功,實現“零缺陷”高質量移交,標志著±800千伏特高壓金上直流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投運。

±800千伏特高壓金上直流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投運。通訊員供圖
金沙江上游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我國首個川藏高原腹地電能外送工程。工程投運后,每年可為華中地區輸送清潔電能400億千瓦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3400萬噸,為推動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及服務“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支撐。本次配套工程的投運將為鄂東南電網結構注入新的強勁動力,極大提升鄂東區域的供電保障能力。
鐵軍協同戰猶酣 星火聚力筑通途
金上直流配套工程橫貫武漢、鄂州、黃石三市,涵蓋四條子線路及兩項技術改造項目。新建單回線路全長126.425公里,雙回線路全長56.488公里,共組立桿塔494基。全線施工環境錯綜復雜,累計跨越各電壓等級電力線路達21次,穿越高速公路14條、國道及省道19條,交叉跨越極為密集,安全風險極高,管控難度極大。
2024年6月20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在建設高峰期,現場作業點面超過80個,1100人分散在黃石、武漢和鄂州各處。
為了解決工程建設跨區域協調難度大等問題,國網湖北送變電公司實施區域化建設管理模式,統籌調配優質資源與專業力量。“公司實施區域化管理模式,依據項目的緊急程度和重要性進行優先級劃分,合理調配資源和人力,確保關鍵項目獲得優先保障。”輸電施工一分公司副經理、工程區域項目經理張周介紹。
10月21日清晨6時,在武漢市江夏區段王灣,連日陰雨導致施工區域道路泥濘難行,傳統車輛寸步難移。為了保障工程順利推進,應急管理中心線路搶修班班長李皓帶領隊員們趕赴GA156號立塔施工現場,應用蟒式全地形運輸車轉運塔材物資。“該車采用“橡膠帶+金屬骨架履帶板”的復合設計,全長11.1米,載重能力高達5噸。在斜坡、壕溝以及泥濘路面上行駛,均能如履平地。”李皓介紹說,運送一批物資僅需不到15分鐘。國網湖北送變電公司統籌組織各職能部門和單位,發揮專業優勢,提供技術支撐,并為施工現場提供了應急照明、后勤保障等物資,成功實現了“1加1大于2”的協同效應。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80多個施工點位,1100人的齊心協力,16個月實現線路貫通,工程建設跑出“加速度”。
風雨同舟齊上陣 眾志成城破難關
10月19日23時,隨著最后一車混凝土注入GA156號塔基模板,該工程最后一基鐵塔基礎順利完成澆筑。GA156號塔坐落于魚塘中央,四周環水,淤泥深度達4米,進場道路狹窄,施工環境極為復雜。為確保工程進度,項目部首先對鐵塔周邊進行了圍堰填塘作業,并重新修筑了進場道路。

國網湖北送變電公司員工夜間開展基礎施工作業。通訊員供圖
綿雨“沙沙”輕落,混進挖機“噠噠”的節拍,軟密與硬脆交錯。10月17日夜間,GA156號圍堰填塘施工現場燈火通明,雨點落在施工人員藍色工作服的布面與安全帽的帽檐上,連聲成線,窸窣不斷。
“請大家務必注意安全,腳下淤泥濕滑,將每一步踩穩,嚴禁在挖機旋轉半徑范圍內站立。”現場負責人李健波大聲提醒道。本次作業需轉運土方約15000立方米,60余名作業人員各司其職,20余套照明設備同時啟用,在現場點亮“天燈”。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此次施工共投入2臺推土機、6臺挖掘機及62臺運輸車輛,形成高強度機械作業集群 當晚,現場機械轟鳴聲與現場吆喝聲交織,場面熱火朝天。“我們采取‘人歇機不停、多點輪班同步推進’的作業方式,在保障人員精力充沛的同時,確保施工進度不受影響。”工程項目經理王飛介紹說。面對沿線40%塘區淤泥地質、夜間施工等多重高風險挑戰,國網湖北送變電公司將安全生產放在第一位,黨員帶頭沖鋒,項目管理團隊全程駐守在重點施工一線。

項目部技術員劉偉康在施工現場對基礎進行檢測。通訊員供圖
今年27歲的項目部技術員劉偉康,看著高高聳立的GA156號鐵塔,回憶道:“從10月14日至10月19日23時,我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奮戰了6個晝夜,看著老師傅們在雨中穿梭,我有什么理由退縮?”
一束銀線、兩肩風雨、百米鐵塔,訴說著“甘于吃苦、敢于戰斗、善于創新、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鄂電鐵軍。
技術護航夯基石,匠心精鑄造精品
面對錯綜復雜的地質狀況及數量繁多的跨越點,施工項目部圍繞“零缺陷移交”的高標準要求,通過技術創新,讓技術“長”在流程里、“嵌”在設備里、“落”在質量里,就能把創新力持續轉化為現場的安全生產力,從而實現“安全、技術、質量”三輪驅動,打造精品工程。
在鄂州段長達80多基魚塘區域的基礎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面臨了一項棘手的難題:由于基礎鋼筋籠的設計長度過大,制作完成后因轉彎半徑不足,導致成品無法順利運輸至現場。而若改為現場制作,又受到施工場地狹窄的限制,難以展開作業。面對這一特殊地形帶來的雙重制約,項目部迅速響應,集思廣益,最終確定了“分段預制、現場組裝”的創新方案,通過將主筋調整至適宜長度,在場地條件允許的地方先行預制,再運至現場進行高效組裝。這一舉措不僅成功解決了鋼筋籠在制作與運輸環節的困境,同時為今后在類似特殊地形中開展鋼筋籠施工積累了寶貴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金上直流配套工程正在進行導線展放施工。通訊員供圖
在跨越武九客運鐵路、黃咸高速、寧武高速等關鍵施工節點過程中,施工項目部創新性地采用了可視化張牽設備和組合式格構架封網等多項先進技術手段,對架線施工的全程實施實時監控,成功實現了復雜環境下的安全可控,成為以技術護航、筑牢安全基石的典型范例。
當前,工程的基礎澆筑、鐵塔組立、導地線架設等關鍵工序合格率已全部達到100%。
“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我們不僅培養了一支精通技術、善于創新、能夠攻堅克難的技術團隊,還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項目部總工彭威銘表示,“以劉偉康為代表的青年骨干,將這些寶貴經驗薪火相傳,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施工人員正在鐵塔上開展緊掛線作業。通訊員供圖
金上直流配套工程全面投運后,預計每年可向鄂東地區輸送440至48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有效滿足該區域快速增長的電能需求。此外,該工程每年可替代受端系統相應容量的化石能源裝機,減少原煤運輸量超過1700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3400萬噸,為推動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及服務“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支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