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馮袁玥 通訊員 趙婧
陽光正好,菊香滿襟。武漢2025金秋菊展自啟幕以來,5萬平方米展區內60余萬盆菊花與時令花卉競相吐艷,成為江城最動人的秋日盛景。



11月5日上午,漢口江灘風帆廣場主展區內,一群紅馬甲穿梭在花海間——武漢文旅志愿者用專業指引、生動講解與貼心幫扶,讓市民游客的賞菊之旅既賞心又暖心。

步入漢口江灘風帆廣場,近萬平方米的展區沿長江呈T字形鋪展,東西綿延的花帶如金色綢緞纏繞江畔,紅的“墨菊”、黃的“金絲皇菊”、白的“玉玲瓏”形態各異,風吹過,花瓣輕搖,香氣裹挾著江風撲面而來。復刻的巴公房子、黃鶴樓、知音號等,與遠處真實的江景天際線相映成趣。志愿者正彎腰為老年游客調整拍照角度,紅馬甲與黃菊花在鏡頭里構成一幅暖色調畫卷。“這邊光線好,能把黃鶴樓和菊花都拍進去!”志愿者的聲音溫柔清晰,引得游客紛紛圍攏過來。


作為城市文旅的“流動名片”,武漢文旅志愿者化身“導覽員、講解員、服務員、安全員”,全方位守護賞菊體驗。人群中,志愿者凌英姿向游客指引著方向:“您沿著江邊步道走5分鐘,就能到‘知音號’,那里可是必拍照打卡的地方。”她的額角沁著細汗,嗓子已有些嘶啞,卻依舊笑容滿面地為每一位咨詢的游客指引方向。遇到推著嬰兒車的家長,她主動上前幫忙抬過臺階;看到老年游客駐足觀望,便快步上前詢問是否需要講解。



“為了這次服務,我們提前做了功課,不僅背熟了展區路線,還專門學習了武漢地標歷史和菊花品種知識。”志愿者葉畢云是專業導游,她正對著一群來自隨州的旅游團講解巴公房子的百年變遷:“這棟老建筑見證了漢口開埠后的繁華,如今復刻在菊展中,就是想讓大家在賞菊時也能觸摸到武漢的歷史脈絡。”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提問,并拉著葉畢云合影留念。


來自上海的游客陳女士帶著父母賞菊,剛到江灘就遇到了志愿者指引:“我們是第一次來武漢,本來擔心找不到位置,沒想到志愿者體貼地為我們提供服務,還詳細告訴我們武漢最佳游覽路線。”她的母親笑著補充:“剛才想拍張和黃鶴樓復刻景的合影,志愿者主動幫我們調整站位,還提醒我們注意腳下的花苗,特別貼心。”
“看到你們是志愿者,所以把這個包交給你們,麻煩你們找到失主。”游客孫阿姨在蘆葦叢中撿到一個布包,第一時間交給志愿者楊宇航,“交給你們志愿者我就放心了!”小楊鄭重地點點頭,“您放心,我們一定找到失主!”

安全守護環節同樣暖意融融。志愿者們沿著江邊步道巡查,看到有游客伸手想觸摸菊花,志愿者董程程柔聲勸阻:“阿姨,花兒很美,咱們多看兩眼就好,留著讓大家都能欣賞。”游客不好意思地收回手,連連點頭:“你說得對!”在江邊危險區域,志愿者們不時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水邊”,遇到想下水嬉戲的孩童,便耐心引導至安全區域,用溫柔的態度筑牢安全防線。


從耐心指引到生動講解,從貼心幫扶到安全守護,武漢文旅志愿者用一言一行,讓志愿服務的暖流與菊花的清香交融。此次活動不僅為金秋菊展的有序開展注入溫暖動能,“志愿紅”與“金菊黃”相映成景,為江城秋日增添別樣溫情,更讓武漢的文旅溫度直抵人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