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譚景天)“早退1分鐘不算嚴重違紀”“微信辦公也算加班”“掛名法人不應承擔莫名債”……這些來自湖北省高院“民生小案就是幸福要事”專欄的案例,精準回應群眾關切,讓法治溫度直達人心。當下,2025年湖北省網絡文明宣傳月活動正火熱推進,“民生小案就是幸福要事”以接地氣的法治傳播破解民生難題、普及法律知識,將司法實踐與網絡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既為群眾提供實用的法律服務,也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法治力量。

靶向發力 精準普法對味入心
“民生小案就是幸福要事”專欄立足群眾需求創新普法路徑,讓法治宣傳既守專業底色,又接民生地氣,契合網絡傳播特點。在案例選擇上精準錨定民生痛點,精選勞動報酬、婚姻家庭、消費者權益等民生關切領域的典型案例,既涵蓋土地承包糾紛、彩禮返還爭議等傳統民生議題,也囊括外賣騎手工傷認定、無人機農業作業損失、微短劇版權爭議、寵物寄養糾紛等新業態、新場景下的新型糾紛,與時俱進地回應社會熱點,避免冷門陳舊案例和復雜法條堆砌。在解讀方式上堅持一案一析,以“基本案情+法院審理+法官說法”的清晰結構,用通俗語言拆解法律條文,同步融入“法官提醒”等實用指引,讓群眾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在呈現形式上注重形式融合與互動,通過圖文解讀、法官點評、爭議焦點梳理等形式增強內容可讀性,部分案例還聯動涉案法院、工會、人社等部門補充細節,既體現“多元解紛”實踐,又讓普法兼具專業性與故事性,讓法治內容在網絡空間廣泛傳播、引發共鳴。
專欄聚力 奏響法治傳播強音
自2024年12月7日推出以來,“民生小案就是幸福要事”專欄始終以小案為切口,堅守“小案不小辦”的核心理念,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律問題,通過鮮活案例、通俗解讀讓法治知識走進群眾生活。截至2025年11月5日,專欄已發布推文67篇,公眾號閱讀量突破10萬次,多篇案例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轉載,部分案例全網傳播量破億,奏響“小專欄、大影響”的法治傳播強音。通過案例指引,群眾法治意識顯著提升,對民生糾紛的法律解決路徑更加清晰,“預付式消費經營者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相關證據,可按消費者主張認定爭議事實”等實用知識點廣泛傳播,間接推動同類糾紛通過法律途徑理性解決。同時,案例中展現的“支持隱形加班認定加班費”“彩禮退還兼顧婦女權益保護”等實踐,讓群眾直觀感受到司法的溫度與效率,深化對司法工作的理解與認同,為網絡空間營造了崇法向善的文明氛圍。
以法為媒 法治護航網絡文明
作為新媒體普法與網絡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民生小案就是幸福要事”專欄的成功探索,為二者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靶向錨定民生需求是普法的核心密鑰,民生小事直接關系群眾獲得感,聚焦此類場景的案例普法,摒棄抽象法條的生硬感與說教感,用群眾身邊事解讀法律,既更易觸動人心,也契合網絡傳播的共情邏輯,讓法治精神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日常生活。新媒體為普法與網絡文明搭建了高效橋梁,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即時性、互動性與社交傳播屬性,讓司法案例突破時空限制快速觸達群眾,成功將傳統司法資源轉化為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務,推動法治文明在網絡空間高效流轉、廣泛覆蓋。司法與普法同頻共振是關鍵效能所在,將審判實踐與普法宣傳深度融合,既通過典型案例規范司法行為、統一裁判尺度,又以司法公開提升普法精準度,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規范一類”的治理效能。
“民生小案就是幸福要事”專欄以持續深耕的新媒體普法實踐,讓每一起民生小案的法治解讀都成為網絡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凝聚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強大正能量,讓法治之光照亮網絡空間、護航民生幸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