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杜捷宜 通訊員 張安安)如何讓二十四節氣的古老智慧“活”起來?如何讓博物館的文物走出展柜、走進公眾生活?黃岡市博物館推出的“博物館里的二十四節氣”線上微課堂,給出了生動答案。該項目以節氣為引,將黃岡地域文化、農耕文明與館藏文物有機融合,通過短視頻、互動問答、民俗體驗等形式,讓青少年在“云端”感知時序更替、體悟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項目自啟動以來,每年推出24期內容,線上受眾超百萬,線下覆蓋參與活動超5000人次,成為湖北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鮮活實踐。
當下,2025年湖北省網絡文明宣傳月活動正在進行,讓我們一同走進“博物館里的二十四節氣”,以節氣為鑰,打開中華文明的時間密碼。
跨界融合 讓傳統文博活起來
“博物館里的二十四節氣”線上微課堂,是黃岡市博物館順應行業發展與公眾需求推出的線上教育項目,其發起契機主要源于三方面考量:一是緊跟博物館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借助線上平臺打破物理場館邊界,拓展文化傳播范圍;二是延伸博物館教育職能,將專業館藏資源轉化為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知識內容,填補傳統民俗與文博科普的空白;三是響應公眾日益增長的線上文化需求,特別是在節假日或特殊時期,線上內容能有效彌補無法到館參觀的遺憾,這一價值在2025年博物館數字文博實踐中也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博物館里的二十四節氣”——立冬
黃岡市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胡狄介紹,在項目籌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點,是如何精準建立文物、節氣與黃岡本土文化的有機聯系。他們通過跨部門協作研討,并咨詢專家學者,最終確定了以文物為切入點、以民俗、祭祀禮儀、演武練兵等為敘事線索的內容框架。文案的敘事邏輯是:節氣特征(農耕時間表)→衍生出祭祀禮俗(如祭祀、演武練兵)與生產活動(釀酒、溫補)→文物作為這些活動的實證。
場景化敘事 將節氣文化具象化
微課堂的課程體系遵循“天時、物候、人文”三環相扣的邏輯,每個節氣均形成“農事活動-文物印證-當代啟示”的主題鏈條:立春選用陶囷,因這件文物實證了鄂東地區兩千年農耕文明;芒種結合青銅農具講解“時雨及芒種”的物候特征,器物紋飾中的云雷紋恰是古人對氣象的觀察記錄。主題選擇嚴格遵循三個標準:文物需承載節氣相關功能,紋飾圖案需反映自然意象,出土背景需關聯地域習俗。

“蘄艾與中醫藥文化”主題社教活動
在本土化結合方面,胡狄館長分享了夏至與蘄艾的案例。艾草在夏至前后生長旺盛,葉片肥厚、揮發油含量最高,藥效最佳。黃岡蘄春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艾草“蘄州者最勝,謂之蘄艾”。在2025年夏至前夕,黃岡市博物館圍繞館藏的清刻本《本草綱目》,策劃了一場“蘄艾與中醫藥文化”主題社教活動,共有二十余組親子家庭報名參與。當孩子們隔著玻璃看到那部泛黃的《本草綱目》古籍時,講解員告訴他們:“大家等會兒要聞到的、用到的艾草,它的名字和功效,幾百年前就被李時珍記錄在這本書里了。”這讓抽象的“文物”概念,瞬間與接下來的體驗建立了聯系。隨后在活動區,大家點燃了來自蘄春的艾條。當清煙裊裊、獨特的艾草香氣在空間里彌漫開時,原本有些喧鬧的孩子們瞬間安靜下來,用力地嗅著。“這就是書里說的味道嗎?”一位小朋友好奇地問。講解員借此講解了艾草在夏至前后生長最盛、藥性最佳的特性,以及民間利用它祛濕防病的智慧。線上結合節氣和中醫藥養生科普,線下開展手工體驗社教活動,黃岡市博物館讓文物與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
品牌化布局 打造文博教育新范式
如今,“博物館里的二十四節氣”已成為黃岡市博物館線上教育品牌的核心IP。胡狄館長表示,項目通過持續的系列化內容輸出,形成了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軸、以館藏文物為文化載體的特色內容體系,每年還配套開展二十余場線下主題社教活動,實現線上傳播與線下體驗的雙向聯動。

游客制作蘄艾香包
談及線上微課堂的行業意義,胡狄館長客觀分析其優劣勢:優勢在于突破時空限制、拓寬受眾覆蓋面,借助多媒體手段增強內容表現力;局限性則體現在線上體驗的臨場感不足,知識傳遞深度可能受限。為了揚長避短,黃岡市博物館一方面通過高清文物實拍與AI動畫細化文物細節彌補線上觀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則通過策劃“視頻引導+線下打卡”的聯動活動,將線上興趣引導至實體展廳,并通過配套手工材料包促進知識內化,構建完整的教育體驗。在對應節氣前后,黃岡市博物館還在大廳設置了活動體驗區,來訪的游客都可以親手體驗自制蘄艾香包的樂趣。
從讓文物開口說話到讓節氣文化走進生活,“博物館里的二十四節氣”,不僅為公眾打開了了解傳統與文物的新窗口,更成為網絡文明與傳統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動范本,為博物館線上教育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實踐經驗。以文化為核、以創新為翼、以受眾為中心,才能讓文博資源在網絡生態中真正“活”起來,滋養清朗空間,傳遞文明力量,惠及更多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