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光躡足漫過梁子湖的水面,粼粼波光恰似被風揉皺的蜀錦,綴著碎金般的日光往天際鋪展。
站在三山湖畔的堤壩上極目遠眺,千頃碧波托著曜曜晨光,循著江風的軌跡漫漶向長江,那水天相接處,仿佛連綴著古今的文脈與春秋。這方被長江、梁子湖雙重浸潤的土地,曾用漁網丈量朝暮的長度,如今正以支點建設的雄姿,在鄂東大地上寫下最鮮活的詩行。

鄂州的水浸著千年記憶。三國風云起時,孫權“因山為壘,傍江為池”,在此筑武昌城,“吳都遺韻”便隨著長江的濤聲流傳至今。那時節,武昌魚的銀鱗映著古戰場的烽火,戈矛的寒光與魚鰭的微光交相輝映,成就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后世絕唱。漁舟唱晚的調子,從明清的月光里一路飄來,循著“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古韻,在老漁民的皺紋里結下鹽霜,也刻下歲月的滄桑。
老一輩人總說,三山得名,是因三峰亭亭玉立探入湖心,像三位臨流照影的仙人,守著這方水土的安寧。那些年,漁家人的日子全系在網眼里,天未破曉,啟明星還懸在黛色天幕,便搖著木船“趕發水”。櫓聲咿呀,攪碎了裹著水汽的晨霧,網繩在肩頭勒出紅痕,浸著微涼的湖水,卻攥著全家的生計。一網下去,若能兜起半艙銀白的翹嘴鲌,那細碎的鱗光便映得米缸都亮堂幾分;若是趕上風浪,濕漉漉的漁網拖回來的只有幾尾小毛魚,女人的嘆息便會和著湖水的嗚咽,在暮色里輕輕散開。

當“支點建設”的號角在鄂東大地嘹亮吹響時,這方被水滋養的土地,開始掙脫舊時光的束縛,煥發出蓬勃生機。最先醒來的是魚塘。昔日零散的水洼,如今被規整連綴,千畝魚塘如翡翠鋪陳,粼粼波光里,增氧機攪動著水底的生機,氣泡串串上升,似珍珠散落湖面。“魚二代”們帶著生態養殖的新法歸來,不再靠天吃飯。他們摸清了湖水的冷暖,算準了魚兒的生長期,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用天然飼料喂養魚蝦。投放飼料的清晨,七千余斤魚同時躍出水面,銀鱗閃爍如星子墜落,轟然作響、破浪連聲,那是大地的歡歌,也是豐收的序曲。
合作社的旗幟在塘埂上獵獵作響,把分散的農戶連結成一股繩,統一育種、統一標準、統一銷售。土生土長的鮮魚穿上印著“三山漁鄉”的精致包裝,坐上冷鏈車,帶著梁子湖的清冽,奔赴京滬的餐桌。年終算賬時,賬本上跳動的數字一年比一年鮮活,近千萬元的產值,是漁家人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富足。
最暖的變化,藏在煙火人情里。村里自發組織的互助打魚隊,成了魚塘邊最動人的風景。誰家老人臥病、孩童無人照拂,只需在村口喊一聲,年輕力壯的漢子們便扛著網具、踏著晨露趕來;遇上起魚的大忙時節,鄰里們不分你我,船頭的號子聲雄渾嘹亮,混著“東家送的腌菜香,西家遞的熱茶暖”的玩笑,把人情的暖,織進了漁網的經緯里。傍晚時分,塘埂上飄起飯菜香,你家端來一碗鮮魚湯,我家送去一碟炒藕帶,歡聲笑語隨著晚風漫過魚塘,比任何樂章都動人。

村子也跟著水的節奏,換了模樣。泥濘的田埂被硬化成平整的村道,兩旁栽上了垂柳,風一吹,枝條輕拂路面,似在迎接歸人;太陽能路燈在暮色里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串起家家戶戶,把夜色染得溫柔。
漁民的舊屋被精心修葺,成了臨水而居的民宿。推窗可見“水光瀲滟晴方好”的景致,木窗欞雕著魚紋,床榻鋪著粗布藍印花被,空氣中彌漫著湖水的清冽與木質的溫潤。晨起推窗,帶著水汽的風撲面而來,夾雜著菱角的清甜,讓人恍然置身“閑云潭影日悠悠”的詩意里。
農家樂的灶臺前,老板娘正忙著蒸武昌魚,姜絲鋪在魚身,澆上料酒與生抽,蒸出的香氣能飄半條街;脆嫩的藕帶清炒,撒上幾粒紅椒,爽口開胃;剛采的菱角帶著湖水的濕氣,咬下去清甜多汁,都是梁子湖窖藏的本味。節假日里,城里來的游客踩著青石板路閑逛,孩子們追著白鵝跑過曬谷場,銀鈴般的笑聲驚起了屋檐下的麻雀;寫生的學生支起畫架,把魚塘的碧波、民居的黛瓦、岸邊的蘆葦都畫進畫框;老人坐在廊下,搖著蒲扇,講著當年“搖櫓趕潮”的故事,時光在這里變得很慢,又很暖。
村干部們踏遍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把閑置的資源變成了生金的土壤。廢棄的老碼頭,如今鋪了青石板,成了憑欄遠眺的觀景臺。站在這里,“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與“小橋流水人家”的溫婉交融,長江的壯闊與梁子湖的秀美盡收眼底。
老漁網被巧手的婦女們編成掛飾,綴著貝殼與蘆葦,成了游客愛不釋手的紀念品;漁家的織網手藝、捕魚技巧,成了“非遺體驗”的亮點,孩子們跟著老漁民學結網,指尖翻飛間,便接過了祖輩的智慧。品牌強了,底氣足了,“三山漁鄉”的名號越傳越遠,不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源,更讓漁家人的腰桿挺得筆直,臉上寫滿了自信。

站在新修的觀景橋上回望,夕陽正把湖面染成蜜糖色。遠處的長江如一條金帶,與梁子湖的清波交相輝映,孫權故地的遺韻與新時代的活力在此交融共生。魚塘邊的荷葉叢中,水鳥起落翩躚,它們大概也察覺到了這片土地的變化——漁網不再只為果腹,更承載著希望;水色里倒映的不僅是天光,還有漁家人舒展的眉頭、眼中的星光。
秋風掠過耳畔,似有人輕哼漁歌。調子既熟悉又新鮮,有老漁歌“一葉漁船兩小童”的恬淡,更有新時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昂揚。這是三山的潮聲,是鄂州的脈動,更是支點建設宏圖里,最生動、最溫暖的一筆。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陳虎(長陽“清江劍”團隊負責人)
責編:呂鑒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