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路街綜合執法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研判綜合執法案件
今年以來,武昌區委、區政府將“民有所呼、我必有應”試點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隨著完成試點時間節點逼近,如今該區各項工作進入全面沖刺階段,有效舉措逐步固化,初見成效。
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武昌區扎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建引領,緊緊抓住街道改革這個“牛鼻子”,圍繞居民企業訴求90%以上解決在街道以下的目標,聚焦“明責、賦權、強身、增效”,力求在街道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此推動和深化系統整體改革,為全市呼應改革提供“武昌經驗”。
賦權,使街道呼應有權威
向街道賦予“六權”基層“一根針”撬動部門“千條線”
無證小餐館油煙擾民、小區門前的馬路坑坑洼洼沒路燈,這些群眾最盼解決的小事總是解決不了。問題就在于最了解情況的社區、街道沒有力量解決,而有力量解決的職能部門又常常是“看不見”,又或是“九龍治水”、多頭管理。
“民呼我應”給了街道“呼叫”職能部門解決問題的權力,但能不能呼叫得來?問題能不能解決?是“一陣子”還是常態化?武昌區認為,讓基層“一根針”撬動部門“千條線”,關鍵在于向街道“賦權”。
為此,武昌區制定落實街道賦權事項《實施辦法》,賦予街道六項權力,切實提升街道統籌、服務、管理和動員能力。這“六權”具體是指:
——統籌調度權。對轄區內需區直單位聯合解決的事項,街道有權向區直單位任務派單,區直單位限時響應解決。
——人事考核任免建議權。將征求街道對區直單位派駐人員的意見列入干部考核、人事任免必經程序,并作為重要依據。
——考核評價權。調整績效考評體系結構,將街道考核區直部門權重提至30%,按照“響應率10%+辦結率40%+滿意率50%”權重,對呼應事項一事一評,全程網上評價。
——資金統籌權。明確除扶貧、掃黑除惡等專項經費外,其他均可統籌使用,讓資金使用更靈活、更高效。
——決策建議權。明確42項街道轄區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必須征求街道建議。
——規劃參與權。對街道區域的民生設施規劃、區域建設規劃、“三微”改造規劃等,街道必須參與規劃、建設和驗收。
武昌區委民呼我應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街道有了“六權”,促使職能部門不僅“報到”,更要“出力”,達到了“事不完,人不撤”的效果。“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叫腰腿不來,叫腿腰不來”等基層治理難題有了解決路徑。
鏈接>>>
呼應實錄
糧道街呼叫,三部門響應
曇華林街區實現車輛分時段限行
呼叫單位:武昌區糧道街
呼叫事項: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車輛分時段限行
響應部門:武昌區建設局、區文創公司、武昌交通大隊
呼應經過:
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糧道街轄區內。長期以來,曇華林街區內人車混行,其尾氣噪音污染及安全隱患令人擔憂。
4月17日,通過糧道街“呼叫”,武昌區建設局、區文創公司、武昌交通大隊等相關部門前來“報到”,圍繞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車輛分時間限行問題現場溝通解決。各方決定,除應急維修、老人去世和救護車外,景區內早8:00至晚6:30嚴禁車輛進入。
各方積極行動起來。糧道街在“五一”假期前完成了景區內阻車樁、石球以及街口液壓升降樁的安裝。區文創公司積極配合施工,并提供臨時供電。區建設局啟動景區公共停車場規劃。武昌交通大隊發布公告,做好交通管制。社區協助做好居民告知工作。
聲音:“有了呼應機制后,我們有了統籌調度權、人事考核任免建議權等六項權力,我們街道工作者做事底氣足了,信心也強了!”糧道街相關負責人坦言,街道作為服務群眾第一線,往往最了解群眾需求,但因為沒有執法權,有些問題想解決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街道統籌、調度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區直部門服務群眾、解決問題的意識也大大增強。“街道實現了一呼有應,一呼百應。”
強身,使街道呼應有力量
建立街道綜合執法中心
加大人員編制向基層傾斜力度,在全區范圍調劑100個行政事業編制到街道,增強基層工作力量。
按照“區屬、街管、街用、街考”原則,65個執法隊所、1310名執法人員下沉街道,執法隊所主要負責人擔任街道黨工委委員。
建立街道綜合執法中心,綜合執法事項由街道向綜合執法中心派單,單一執法事項由街道向執法隊所派單。中心采取“常駐+席位”模式運行,常駐單位為城管、市場監管等高頻執法事項單位,其他為席位單位,明確專人隨呼隨到。入駐執法中心的人員應為執法隊所副職或擬提拔使用的后備干部。
組建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民政、人資、衛健、房管、社保等職能部門政務服務下沉入駐,街道統籌調度,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
亮點
多部門執法力量下沉至街道
專治跨領域、跨部門“雜癥”
“中山路308號廢品回收站占道經營,不僅占人行道還占停車道”,今年2月,居民向積玉橋街鳳凰城社區網格員呼叫反映。街道網格化管理指揮中心通過對該處擾民投訴進行匯總,發現該處涉及占道經營、噪音擾民、消防隱患及經營規范等多類問題。經中心調度員初步研判,此類事件需街道綜合執法中心進行綜合執法。
2月21日上午9時,該街綜合執法中心組織公安、消防、市場監管、城管執法中隊等力量進行研判,明確執法路徑。當日下午3時,綜合執法隊便到達現場,叫停該處的違法占道經營行為,并對其占道經營行為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其24小時內恢復被占用道路的整潔。與此同時,對經營者名下鳳凰村58號房產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大量易燃廢棄物存放。綜合執法中心于是下達消防隱患整改通知書,責令24小時內消除隱患。居民們紛紛表示,“終于可以安心睡覺了”。
據悉,積玉橋街認真落實全區“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改革試點工作要求,按照“街屬街管街用街考”原則,整合行政執法力量,有效解決行政執法和管理過程中職能交叉、權限不明、力度不夠的問題,針對跨領域、跨部門難題對癥下藥。
目前,積玉橋街綜合執法中心有城管、市場監管、派出所、交通、消防等常駐執法隊員14名,水務、環保、房管、勞動監管、衛生計生等席位制執法隊員8名。成立以來,快速有效處理轄區綜合性執法案件17件。
明責,使街道呼應有依據
九成訴求解決在街道及以下
制定落實街道行政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明確街道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責主業,居民和企業訴求90%以上解決在街道及街道以下。
梳理街道工作職責168項,其中“負責”事項61項,其他為“組織”和“協助”事項。
按照6+4+3模式,優化內設機構設置,設立黨政辦、黨建辦、公共管理辦、公共服務辦、公共安全辦、區域建設辦6個部室;重構事業單位設置,組建黨群中心、政務服務中心、綜治中心、建設事務中心4個事業單位;配套搭建民呼我應調度指揮中心、網格中心、綜合執法中心3個工作平臺。
街道黨政一把手擔任民呼我應指揮調度中心指揮長,黨政辦(民呼我應指揮中心辦公室)負責各類問題投訴的日常收集匯總和分析研判,對內調度各部室中心、對外呼叫各區直單位,進行分派處置。
亮點
制定責任清單做實統籌調度權
楊園街橋梁村居民出行告別“過河”
“以后出門再也不用‘過河’啦!”門口道路的漬水問題解決后,楊園街臨江社區橋梁村居民張麗高興地說。
過去,橋梁村前的小路一到下雨的時候就出現漬水,過往群眾出行就像“過河”。雖然每次臨江社區網格站都及時反映給區水務局,但水務局負責下水疏撈的人員過來后也只是進行簡單疏通,漬水現象還是頻繁發生。
“民呼我應”工作啟動后,臨江社區緊抓這一契機,積極與街道城管部門和區水務局進行密切溝通。街道城管部門和區水務局進駐街道的工作人員來到現場,他們沿路掀開每一個井蓋認真勘測,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是一段排水管道被大量的建筑垃圾堵死了,在這段管網的上面還覆蓋了很大一堆土方。
面對如此大范圍的土方,水務局的工作人員犯了難:“這么多的土方,我們怎么施工呀?”“只要找到原因了就好辦,土方的問題,我們來想辦法解決!”楊園街負責人第一時間找到責任單位,請他們調用挖掘機,清理了土方。
接著,區水務局施工隊動用專用機械將管網里的廢渣進行了清理,保障了排水管道的暢通。現在這條路上再也看不見居民“過河”的場景了。
據悉,今年3月份以來,楊園街按照“區屬、街管、街用、街考”的原則,推進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延伸和下沉,強化街道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職責,組建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機構。
“黨政辦制定街道部室職責清單、權力清單和街道‘民呼我應’責任清單,做實下放給街道的統籌調度權。”楊園街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還建立了實體化城市綜合執法中心,城管、公安、市場監管、消防、司法進駐中心,房產、水務、環保、文化、規劃、國土等部門執法力量隨時響應聯動。“這一系列舉措,使90%的問題解決在街道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幸福感。”
增效,使街道呼應有效能
32項居民服務免申幫你辦
建立健全街道問題全收集、力量全進入、分級全解決、過程全評價的呼應機制,建立B級事項清單(A、B、C、D級事件分別由社區、街道、區、市解決),其中B1級事件由街道內部統籌解決,B2級事件由街道呼叫區直單位解決。試點以來,街道呼叫部門辦理膠囊房、物業糾紛等B2級事件574件。
優化辦事流程,按照便捷群眾、便宜企業、便利基層原則,實現32項居民服務“免審不用辦”,21項全程網上辦,75項現場一次辦,已建成23個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區,惠及居民40余萬人。對602項服務企業事項,227項已達到最優,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均在法定時限基礎上提速10%以上。
制作網格信息采集標準化模板,建立通用數據庫,大幅提升街道精準政務服務能效,同時為網格員數據采集任務減負20%以上。
開發上接下派、外聯內接民呼我應指揮調度信息平臺,實現及時發現、及時呼叫、及時處置,全程留痕、全網評價。
亮點
變“群眾跑路”為“數據跑路”
年滿60歲可“坐等”老年證送上門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武昌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將街道政務服務中心128項民生服務事項流程再造,優化為“免申不用辦”“全程網上辦”“現場一次辦”服務,實現街道主動服務,居民群眾不用跑路。
日前,水果湖街不少年滿60歲的老人,收到了社區群干送來的老年證。據悉,辦理老年證過去的做法是老人本人持身份證、照片等材料,到指定的辦證點填寫申報表格,經審核后,再上報區、市等部門,經過層層“把關”后,再將信息送至制證部門,證件制好后分別送至各區,再由工作人員通知老年人來街道行政服務中心領取。改革后,武昌區將定期調取轄區年齡將滿60周歲的居民信息,通過后臺比對公安、衛健、民政等部門人口數據,推送到社區網格,主動為符合條件的居民辦理老年證,老人則在家“坐等”送證上門。
在中南路街,有居民在“微鄰里”上看到網格員推送的辦理“獨生子女保健費”相關信息,就帶著身份證、戶口本和獨生子女證前來咨詢辦理流程,政務中心按照新“三辦”要求,現場為他們辦理了“獨生子女保健費”的全部手續,免去了原來要求的身份證明、婚育證明和無業證明,居民高興得直呼“沒想到!”
武昌區建成并運行街道24小時政務服務自助終端系統,刷個二代身份證,就能查詢房屋信息、交納水費、查詢社保繳費信息等,打破了政務服務在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方便居民隨時隨地享受政務服務。
策劃:武昌區委宣傳部
武昌區“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撰文:胡雪璇黃哲任光賢劉金峰況昕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