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記者秦衛飛 通訊員但家川

課間時分,周文田招呼孩子圍坐火爐邊取暖。

課堂上的周文田。

課堂上,孩子們認真作筆記。

天寒地凍,周文田護送孩子放學。
綿延的群山深處,有兩個年近花甲的老師,堅守深山34年,點亮山里娃的希望。2018年12月4日,新華社客戶端以一組圖片報道了他們甘做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引路人”的事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月8日,記者慕名前往利川市團堡鎮太坪龍村教學點,探訪其中一位被譽為“火爐老師”的周文田和他的學生們。
太坪龍村海拔近1600米,村里的教學點是當地孩子們求學的殿堂。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在教學點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少。目前,這個教學點只有12名學生,56歲的周文田,就像大山里的紅燭,照亮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
1月8日下午3時許,剛走進教學點的小院子,就聽見教室里傳來孩子們的讀書聲。稚嫩的聲音不太一致,但每個孩子都大聲念著。56歲的周文田在黑板上寫著教學內容,邊寫邊回頭給孩子們講解,講臺的一角,火爐燒得很旺,教室里暖意融融。
7歲的男孩涂登衛在最后一排坐著,手里拿著鉛筆,認真地在本子上寫字,鼻涕流出一長條,他狠狠地吸了一口,一旁的同學們都笑出聲來。字跡雖然有些歪歪斜斜,但每一筆都很工整,涂登衛有些害羞地說,他的家在10多公里外,每天在教室和老師同學一起的時光最開心。
“天雨路泥濘,天干沒水吃;冬天雪花飄,寒風冷死人?!边@是對這一帶的真實寫照。氣候惡劣,山高路險,很多老師都不愿意在此任教。今年56歲的周文田,憑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成為這個教學點堅定的守望者。
下午3點15分,周文田喊了聲“放學”,囑咐孩子們回家路上結伴走,多加小心。他還不放心,跟在幾個孩子后面走了很久,直到看到他們走遠才轉身。“這幾個娃娃住得遠,走回去要2個多小時,我多看一眼放心一些?!?/p>
說起自己的教學生涯,周文田靦腆起來。“我是1984年開始走上講臺的,2003年通過考試,轉為公辦教師。”現在這個教學點開設二年級,這些孩子大多為留守兒童,有的孩子上學要走十幾公里山路。34年來,雖然換過幾個崗位,但他一直堅持在這一帶的農村教學點上,一來自己就是本地人,二來本鄉本土的孩子們需要老師,他舍不得,想多給孩子們上點課。
其實,周文田并不是本村人,他家住高巖村六組,距學校約20公里。由于路途遠,往返騎摩托車要跑上一個多小時。每天早上,他匆匆吃點洋芋飯就往教學點趕,中午就在學校里煮碗面條,一直到下午3點多放學送完孩子們,再騎車回家做晚飯,遇到冬天下雪路上結冰,他就住在學校。
冬天來了,高山上經常白雪皚皚,異常寒冷,北風呼嘯著沖進教室,刮在臉上如刀割一般。孩子們冷得直跺腳,長起了凍瘡。周文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盡辦法讓孩子們暖和一點?!耙坏蕉?,我上完課,就拿起柴刀到山上砍柴,把教室里爐子第二天要燒的柴火多準備點,讓孩子烤上火、喝上開水。”回憶起剛在教室里生火取暖的日子,周文田介紹道。大山深處的“火爐教室”,讓冬天不再寒冷。
周文田不僅用爐火溫暖著孩子們的身體,還用愛心溫暖著孩子們的心靈。前些年,朝南村教學點有一個叫姚曜斌的孩子,只有7歲,他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又有智力缺陷。這個孩子剛來學校時,性格怪異孤僻,根本不與其他孩子玩耍,經常一個人發呆。周文田觀察到這個情況后,給了這個孩子更多的關心,鼓勵他好好學習,多與同學交流、玩耍。經過他的耐心開導,這個孩子終于露出了笑臉。
不久前的雨雪天氣,山里道路結冰,有一天早上,周文田在去學校的路上不小心摔倒,頭部重重磕在路邊的石頭上,雖然一陣眩暈,但他沒有休息,給校長打了個電話說,可能要遲到一會兒,然后他堅持走到了教室上課。那天放學,他傷勢還未恢復,卻仍不忘給幾個路遠的小孩的鞋子上,用布條或稻草綁上防滑的“腳碼子”。
近年來,利川市加大對山區教學點的關注度,全力保障教學點的硬件建設和教學設備設施投入,補足教學點公用經費支出,該市教育局出臺《利川市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實施方案》,對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給予幫扶,讓他們學有所獲,困有所幫。
精準扶貧政策也為居住在偏遠村落的孩子上學排除了重重困難,著力促進教育公平。社會各界多方伸出援助之手,2018年,利川市獲得各類捐贈287.4萬元,“愛心衣櫥”為23個教學點的1332名學生送去了價值95萬余元的沖鋒衣、圍巾、體育用品和其他學習用品,讓孩子們的這個冬天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