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恩是標準的山區農業縣,“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宣恩地貌的形象寫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70%以上,特殊的地形地貌一直是制約宣恩發展的桎梏。
窮則思變。宣恩的優勢是山水,希望也在山水,尤其在脫貧攻堅沖刺階段,宣恩以產業融合為基礎,通過旅游帶動扶貧,將村村寨寨打造成為旅游景點,實現了從貧困向富裕、從落后到美麗、從窮山惡水到金山銀山的華麗轉身。
從旅游看客到民宿老板的轉變
小橋流水、碧波繞村、道寬路凈……春到清水塘,看到的是碧波風光,體會到的是詩意嬗變。
位于宣恩縣高羅鎮的清水塘村因其秀美的山水之景近年來成為鄉村旅游的“寵兒”,全然不似幾年前無人識得的落后村落。
“春夏是游客高峰期,現在路好了,農家樂每天都可以營業接客。”去年在村里開辦農家樂的村民鄭永勝對清水塘旅游前景十分看好。2018年7月,湖北省旅游委發布首批100個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觀測點村名單,其中有56個貧困村,清水塘村成功入選。在政策引導下,村里道路新修拓寬,整村綠化美化,新建旅游廁所,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清水塘在變,不再“養在深閨”,村里的農家樂辦得越來越多。村民都明白,來玩的人多了,商機也隨之多了。尤其打通了道路出行瓶頸之后,依托清水塘村良好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
在曉關侗族鄉螞蟻洞村,一所村民自建的民宿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度假。老板張東原退伍后瞅準了旅游發展前景,將自己的老房子整修一新打造成民宿。農莊依地形結構而建,處山水之間,通過土地流轉、租賃、入股方式發展1000余畝休閑觀光農業,游客可在莊園休閑觀光、體驗農耕、舒心住宿,同時帶動周邊老百姓脫貧致富,已建成的11棟木屋20個房間供不應求。
從“旅游看客”變成“民宿老板”,在珠山鎮車洞坪村、高羅鎮板寮村、椒園鎮水田壩村,不少農戶正通過旅游完成著身份的轉變。據統計,宣恩現有民宿30余家,共計床位600張左右,以農戶為單位的農家樂多達400家,其中三星級以上農家樂就有5家。
從貧困山村到A級景區的蝶變
進入春季,萬寨鄉伍家臺村農家樂老板楊雪芬非常忙碌。她既要管護好自家4畝茶園,還要接待一批批前來茶園觀光的游客。“過年的時候最多可以接待6桌客人,菜都是自己種的,價格也實惠。”開辦農家樂3年以來,楊雪芬每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在伍家臺村,像楊雪芬一樣靠茶吃飯的不在少數。作為宣恩首個4A級景區,該村依托伍家臺鄉村休閑度假區品牌,以萬畝茶園為載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旅游體驗為核心內容,圍繞茶產業做文章,通過實行“景區+茶家樂+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戶融入旅游產業鏈,發展鄉村旅游和“茶家樂”,實現脫貧致富。
“我現在只需要在基地做工,老板發工資,生活沒有負擔,日子也輕松。”今年63歲的周裕楚過去因勞動力不足、因病導致貧困,近年來他通過將8畝茶園流轉給當地茶業公司,同時利用農忙務工增加收入,年收入達12000元左右。
好土產好葉、好葉制好茶、好茶賣好價。伍家臺村采用“1+X”模式,龍頭企業與茶農建立連帶機制,把公司和茶農的利益緊緊地捆在一起。由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自建基地,并聘請茶農在基地務工,同時還與農戶簽訂生產收購合同,企業按高于市場價格的保護價收購,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目前,伍家臺茶葉合作社和企業共提供茶葉加工、服務員、清潔工等就業崗位700余個。
去年,伍家臺村建起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搬遷到這里的農民紛紛加入“微工廠”制作手工茶皂,不僅實現了就業增收,還推動了當地特色旅游產業。經由他們制作出來的茶皂成為旅游特色產品,十分走俏。
如今,茶已成為伍家臺村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產業融合的重要依托,全域旅游品牌的重要元素。2015年,伍家臺村率先脫貧摘帽,成為全州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
從單個景點到全域旅游的裂變
椿木營是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680米,被稱為“宣恩之巔”。一到冬天,便是冰天雪地。為把“高顏值”轉換成“高產值”,椿木營鄉窮則思變,變“劣勢”為“優勢”。
憑借得天獨厚冰雪旅游資源,椿木營鄉采取產業聯動、營銷促動等一系列手段,借助滑雪度假、休閑養生的號召力作為著力點,椿木營冰雪經濟強勢崛起。據統計,僅2018年,該鄉5條旅游循環道路沿線的6個村,就新增農家樂、民宿等30余家,從業人員200多人,帶動近8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椒園鎮黃坪村利用黃金梨產業舉辦節慶活動,帶動老百姓穩定發展產業。2017年,宣恩立足黃坪村休閑農業資源和區位交通條件,創新策劃“阿尼阿茲”品牌休閑旅游區。在政策主導下,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檔升級,惠及全村。
近年來,宣恩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實施旅游幫扶項目10余個,基礎設施建設、土坯房改造、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產業發展、舊址維修等一大批項目快速推進,使得一些原來臟亂差的貧困村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旅游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村村寨寨是景點。宣恩從“景點旅游”發展到“全域旅游”,實現著“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的嬗變。2017年起,宣恩以科學規劃引領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建設,聘請專業規劃團隊編制了11個旅游扶貧試點村旅游扶貧發展規劃,編制了興隆村、酉水源、野椒園、黃坪村等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規劃,開展多樣化的旅游扶貧模式,有針對性地創新扶貧載體,爭取旅游扶貧效果最大化。
旅游產業已經開始擔起宣恩縣脫貧攻堅的“大梁”。據統計,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4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68%、37.47%。
厚植山水,旅游扶貧。旅游富民圖景正照進現實。(記者 劉亞麗 通訊員 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