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玩儺吧”藝術實踐工作坊亮相蘇州。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 (通訊員袁作森 譚友兵 李顯春) 4月15日,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陽光下成長”藝術展演活動現場展演暨學生實踐工作坊開展儀式在蘇州市舉行,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3個工作坊同臺展出,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玩儺吧”藝術實踐工作坊作為湖北省唯一工作坊亮相江南水鄉,驚艷姑蘇城。
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展出現場,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玩儺吧”工作坊里的儺塔、儺面具種類眾多,造型各異,獨具特色。學生代表現場跳起儺舞、展示儺面具制作過程,引來眾多觀眾駐足欣賞。
“因地制宜,改變儺面制作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在傳承基礎上創新。恩施儺面作品創作更具操作性、實用性和輕便性。”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楊力觀看“玩儺吧”工作坊的作品后贊賞道。
“恩施儺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古代人與神靈的特殊對話方式。初始為驅鬼逐疫,后慢慢與民間歌舞、戲曲等藝術形式相結合,逐漸演變為人們表達美好愿望、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形式。儺面具是儺戲中常用的道具,其藝術風格渾厚、粗獷,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形象塑造。
近年來,恩施市儺戲文化走進大眾視野。儺戲劇目有《鮑家莊》《姜女下池》《青家莊》等大本頭戲,也有如《瞧像》《王貨郎賣貨》《小說媒》等單本折子戲。儺戲演員有生、旦、凈、末、丑之分,在鑼鼓等打擊樂的伴奏聲中且唱、且跳、且說。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將儺文化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發,教師引導學生創作出形式多樣的儺戲面具。同學們將儺面繪制在彎管、簸箕、草墊,葫蘆、甑子、紙傘、T裇等材料上。
“儺文化進校園是恩施市藝術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全市藝術教育工作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展示與賽演結合、把非遺傳承人請進藝術工作坊進行教學等形式,把藝術節(黃鶴美育節)作為加強藝術教育的措施之一,實行頂層推動,并建立長效機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恩施市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中心藝體教研員曹登平老師講到。目前,恩施市已獲評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市)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