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下稱“三資”)管理問題,是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鄂城區紀委監委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開展了專題調查研究。
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主要做法
近年來,鄂城區紀委監委專項整治農村集體“三資”領域突出問題,讓群眾在反腐“拍蠅”中有更多獲得感,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一)回應群眾關切,明確監督重點。一是建立工作機制。組建了工作專班,建立“紀檢監察室+鄉鎮(街道)紀委”片區協作機制,細化“線索報送、聯動監督、案件受理、警示教育”等工作,織密上下聯動工作網絡。二是督促摸清家底。推動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以及各鎮街,對全區村、經聯社(股經社)“三資”情況進行清理核查,確保農村“三資”賬目清、底數清、權屬清。三是起底問題線索。對近三年涉及農村“三資”領域的信訪舉報、問題線索進行起底和“回頭看”。暢通“信、訪、網、電”四位一體舉報渠道,對接巡察、政法、審計、信訪等部門,直插鎮、村一線,全面排查有關問題線索。
(二)強力查辦問題,靶向整治亂象。一是堅持辦案引領。重點查處涉農村“三資”管理問題79個,處理87人,形成有力震懾。二是開展提級監督。在全區選取3個重點村(集體資金較大、項目較多、情況較為復雜)由區紀委監委提級監督,實行重大案件提級查辦、重點內容提級監督。三是試行共管賬戶。在汀祖鎮試點開展農村集體財產權屬歸位工作,建立集體資金共管賬戶,村賬鎮管、組賬村管,推動入賬管理資金375萬元。
(三)堅持系統施治,推動抓常抓長。一是凝聚監督合力。構建“紀檢監察機關+主管部門+村紀檢委員(監察信息員)+村務監督委員會”聯動監督機制,立足監督的再監督,督促各方扛起工作責任。是健全監管體系。全面推廣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公開公示惠民惠農有關資金撥付情況,運用議事會、公開欄、電子顯示屏等載體,打造社區融合民主協商、網格遍訪等溝通民意渠道,推動黨務、村務、財務公開。三是推動以案促治。通過編印典型案例通報、警示錄、旁聽案庭審、講廉政黨課等以案明紀釋法、警鐘長鳴。針對灣組賬目收支混亂等問題,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推動逐步健全農村“三資”監管體系。
二、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經梳理分析,“三資”監管領域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侵占、挪用(借)集體資金;利用項目套取資金,虛增多開、虛報套取;資金管理不規范,將集體資金存入個人賬戶、以“白條”入賬等;違規處置集體資產資源,非法占有;村干部膽大妄為、無視紀法,謀私貪腐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少數地方主體責任意識弱化,“三資”底數不清、管理不善。農村集體“三資”涉及面廣,歷史遺留問題多,情況復雜,管理難度大,部分村干部有畏難情緒。少數村“兩委”干部對抓好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二)部分農村集體“三資”監督力度不夠強。一是主管部門監督沒有形成合力。在有的地方,財政、農業農村、民政等部門日常監管聯動合力沒有形成,不愿下深水,在一些共性問題面前不敢動真碰硬。二是群眾監督乏力。部分村民集體觀念、民主管理意識淡薄,對于不涉及個人利益的事漠不關心,群眾監督力量薄弱。三是監督機構缺乏主動性。部分村的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監督機構組成人員沒有待遇保障,缺乏考核機制約束,缺乏事前、事后的主動監督與常態監督。
(三)有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程序不規范。一是票據使用不規范。二是財務公開不規范。部分村沒有按照農村“三資”監管辦法規定,按時公開村級財務情況,已公示的村級財務只是簡單的將資產負債表張貼在村務公開欄,并沒有逐項逐筆公布收入支出明細賬,公開的內容和信息不規范、不及時、不完整、不準確。三是“四議兩公開”制度未有效執行。
(四)部分地方部門監督管理未形成有效閉環。在一些地方,職能部門開展專項檢查不深入,未對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少數地方問題整改不到位,導致問題長期存在。問責力度不夠,未形成有效震懾。
三、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的意見建議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是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鄉村振興戰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認真加以完善,整改提高,從源頭上發力,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
(一)明確職能劃分,強化責任意識。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三資”監管作為黨委、政府謀發展、抓穩定的重要內容。鎮街“三資”監管部門要指定專人對集體“三資”進行管理,明確職責任務。農業農村部門要壓實“三資”管理的監管責任,財政部門要履行會計指導服務和財政監督職責,審計部門要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的常規審計工作。村委會要壓實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的主體責任。
(二)全面摸清底數,動態更新管理。一是健全臺賬動態管理。通過看現場、檢查、記錄、審核、認定、上報等方法,核對債權債務,核實村集體所有資產資源的數量、面積、價值、分布、界限等,建立工作臺賬,明確權屬后做好登記,由村民代表會議審定并對外公布。二是規范村級固定資產登記入賬及核銷工作。要求村級與上級主管部門做好對接、協調,及時辦理固定資產交接,及時登記入賬。定期開展清產核資,對正常損毀、滅失的固定資產,按程序辦理銷賬手續。三是嚴格落實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機制。全面實行“組賬村管”、“村賬鎮(街道)管”,嚴格執行支出請示、報賬審批程序。
(三)深化提級監督,促進建章立制。一是建立協作模式。建立“區級-鎮街-村居”紀檢(監察)組織相互協作、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監督機制,加強對“三資”監管監管部門、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日常監督。二是創新監督方式。采取領導帶隊走訪、“室組”“組組”“室組地”聯動監督、深化巡察監督、審計監督等方式,重點檢查職能部門履責、“三資”監管使用、權力規范運行、“兩委”干部履職等情況,“清單式”督促整改銷號。三是嚴肅追責問責。由區紀委統一受理、研判問題線索,對群眾反映強烈、性質嚴重、影響惡劣的問題加大查處力度。四是深化以案促改。深度剖析案發地方“三資”監管漏洞,做實“三書一報告”,推動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四)加強隊伍建設,優化考核機制。一是要加強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嚴格把好換屆選舉關,拓寬選人渠道,把德才兼備的同志選拔到農村“兩委”主職干部崗位上來。建立后備干部分類儲備庫,加大村級后備干部的培養力度。二是要加強村級監督隊伍建設。進一步規范和明確村務監督委員會和紀檢委員(監察信息員)的人員、職責完善考核管理機制。建立基層監督人才庫。三是要加強鎮街農經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對代理會計政策法規專業知識、業務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定期組織農辦、財政所等農村“三資”監管工作人員學習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黃 巍(中共鄂城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
責編:呂鑒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